【現代巴黎之萬象風情 (2) |竇加 《棉花交易辦公室》】

竇加以側寫現代生活聞名,《棉花交易辦公室》不僅是家族人物的群體肖像創作,也意味著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縮影。

▎《棉花交易辦公室》場景發生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La Louisiane),竇加的母親在該地出生,不少家族成員也在此生根已久。

1872年夏天,竇加弟弟從美國回到巴黎度假,驚見哥哥的繪畫才華,力邀前往美國探望母系家族親友,斷言定會受到英雄式的接待。

路易斯安那(La Louisiane)最初隷屬於法國。1682年,一名法裔探險家帶隊建立根據地並爲之命名;其法文意思為「路易的土地」,意即是獻給法王路易十四,納入旗下的領地。

十八世紀後期,「路易斯安那」曾一度落入西班牙統治,之後拿破崙收復領土,卻又因準備與英國交戰,而將之出售給美國,用以籌措龐大經費,同時也希望美國對此保持中立態度。

▎竇加母系家族的先民,遠在紐奧爾良成為美國領土之前就來到這裡。在路易斯安那,那些出生於當地的法蘭西人和西班牙人後裔,通稱為克里奧爾人(法:Créole / 英:Creole people)。

對法裔克里奧爾人來說,法國仍是他們的祖國,是世界最具有文化氣息的首善之地。當親戚們獲知克里奧爾人的後代-竇加成為法國的畫家,莫不引以為傲。

▎《棉花交易辦公室》描繪人數眾多,且必須具備肖像可辨識的效果,竇加巧妙選擇以遠距、仰視的角度創作。

棉花交易辦公室(A Cotton Office in New Orleans)
竇加(Edgar Degas)油畫
1873, 73 × 92 cm
波城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Pau)

藉由畫面左側的玻璃窗牆,及右下方一本凸出於桌面的書冊所拉出的斜角,兩相對應,營造一個類似漏斗狀向遠處收斂的廣角空間。

畫中人物的安排,高低、遠近錯落得宜,各有情境與姿態;觀者視線依循畫家的指引,有如吊臂鏡頭的運鏡手法巡視全場。

畫面特寫從右下角描繪極為精細的帳務傳票開始;兩張吊掛在藤簍邊的紙張,指向距離觀者最近的長者,他是竇加的舅舅,一副事業有成的企業主姿態,好整以暇地瞇著眼,檢視手中的棉花樣品。

接著是舅舅後方叼著煙、悠哉看報的弟弟何內;與何內隔著一桌棉花,倚窗站立的是另一個弟弟亞胥勒。

順著雅胥勒的視線,移到棉花桌上以及其他品檢棉花的職員。

《棉花交易辦公室》裡的上流社會氣息以及由近而遠的游移俯瞰,讓我不禁想起電影《鐵達尼號》片頭的運鏡手法;然而竇加完成此畫時,現代電影的技術還未誕生,此幅作品顯然具備了五十年後影像運鏡的目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