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名作 (7)《沃平》| 惠斯勒】

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父親是知名的工程師,專精鐵道工程探勘與規劃。

1842年,父親接受俄羅斯官方延攬,參與尼古拉耶夫鐵道的興建 (連接聖彼得堡、莫斯科) ,舉家搬遷至聖彼得堡;直至1849年,父親罹病過世,惠斯勒與家人才又再度返國。

《自畫像》 ( Portrait of the Painter)
惠斯勒 (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72, 74.9 x 53.3 cm 油畫
底特律美術館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1855年,惠斯勒前往嚮往已久的藝術之都-巴黎。

對於巴黎的想像,來自法國作家亨利・穆爾格(Henri Murger, 1822-1861)出版的《波希米亞人生活剪影》;書中描述巴黎多采多姿的浪漫生活,令惠斯勒相當著迷。

這段期間,惠斯勒在畫家葛萊爾(Charles Gleyre, 1806-1874)工作室學習,與拉圖爾、庫爾貝、馬奈等多位當代畫家往來密切。數年後他遷往英國定居,亦不曾中斷與巴黎藝術界的聯繫。

▎惠斯勒的創作理念,追求「為藝術而藝術」

他認為藝術本身自有其價值,可獨立存在,無須承載道德、奉獻、愛國主義等寓教情感。

1859年,他初到英國,選擇投宿於倫敦市區東方,位於泰晤士河畔的城鎮-沃平(Wapping) 。

在當時船舶貿易往來密集的年代,他穿梭於嘈雜喧鬧的碼頭市集中,與造船工人、碼頭工人、來自各地的船員共同生活,汲取創作靈感。

▎《沃平》畫中三位模特兒皆為惠斯勒的朋友,描繪的是皮條客、妓女與船員之間的交易洽談。

沃平 (Wapping)
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61-1864, 71.1 x 106.6 cm 油畫
國家藝廊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她與男人的關係就像是河岸背後的航道,充滿了桅桿、船帆和旗幟,遠方有黑煙翻滾的煙囪,就像身處一個混亂、沒有終點的黑色森林;畫面有著糾纏的美,混雜著大城市精緻複雜的詩歌。

一如他所追求的「為藝術而藝術」,惠斯勒並未刻意賦與這幅作品明顯的主題或寓意。

畫中交織的線條,是作品中的一大特色;而其中迷霧的天候,忙碌的運輸船務及疏離的人際關係,貼切的表現時代氛圍,人們也彷彿被巨大的繩索所包圍,成為那個時代的印記~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