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 1863 – 1944) ,出生於挪威,是「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作品蘊含濃烈深沉的情感。
孟克一生作品大多圍繞著疾病、死亡、孤獨、憂鬱等主題,與他自小承受母親、姊姊、弟弟相繼離世的傷痛有深切關連。
這些精神上的重創,對於自小體弱多病的他,帶來的不僅是悲傷,還交織著深層的恐懼。孟克晚年曾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的搖籃天使,且持續伴隨我一生。」

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
1882, 26 × 19 cm
孟克博物館 (Munch Museum, Oslo)
▎繪畫成為孟克一生抒發情感的重要託付
十六歲時,孟克自工程學院退學;隔年,在父親不支持的前提下,加入挪威皇家繪畫學院 ( 現為奧斯陸藝術學院 ) 晚間課程,開啟他一生繪畫之路。
孟克留給後人的作品高達上千幅,創作風格多元,從印象派到後印象派多有嘗試。
1890年代,他頻繁往來法國、德國及挪威之間,對於當代的歐洲藝術相當著迷,其中高更、梵谷、羅特列克是影響他最深的三位畫家。
▎《憂鬱》這幅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他的好友,一位傑出藝術評論家及作家-賈佩.尼爾森(Jappe Nillsen) 與已婚女畫家的三角戀情。

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
1894-1896 油畫
81 cm x 100.5 cm
挪威 卑爾根藝術博物館 (Art Museums of Bergen )
靜默沉思的男子,是好友尼爾森失落的形象;而海岸的盡頭,船舶已備妥,女畫家與丈夫是否攜手啟航,似乎懸而未決。
畫面所描繪的,或許是真實場景,亦可能是男子心中的想像與恐懼。
孟克藉由流動彎曲的線條、漸層的色彩,呼應海水的起伏、雲彩的飄盪,營造時光流逝、大地運行的動態。
▎然而男子是靜止的
其姿態連結著十五世紀藝術家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 –1528)的版畫作品《憂鬱 I 》
杜勒將憂鬱的抽象情緒,以擬人的方式具象展現。

杜勒( Albrecht Dürer )
1514, 23.9 x 18.9 cm銅版畫
國家藝廊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ing, DC)
相隔約四百年後,兩位大師彷彿跨越時空「以畫對話」。孟克藉由杜勒打造的憂鬱形象、簡約的色塊,刻畫男子的凝結與等待,傳達對於愛情無言的失落~
若對文章中提及畫家間跨越時空「以畫對話」的相關主題有興趣,推薦您加入即將展開的全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