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大自然元素緊緊相繫,並且必須從自然中尋找藝術形式。唯一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去尋找?換言之, 在改變自然形式和色彩的道路上,我們能走多遠?
答案是,藝術家的真純情感有多少,我們就能走多遠。』 (《藝術中的精神 》| 康丁斯基 )
▎康丁斯基認為,永恆的藝術作品必然是源自內在驅動的心靈呈現;脫離具象的束縛,色彩本身所蘊含的情感即能觸動人心,而抽象的形式愈自由,所引發的心靈激盪則愈純粹。
在走向抽象藝術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克服的是,如何在摒棄三維透視的立體具象描繪後,依然能在二維畫布上,營造空間深度。他曾提及 :
『多種方法可以嘗試。比如線條的粗細區分、形式的擺放位置、形式的層疊處理…色彩也有類似功效,只要正確運用,色彩本身可進可退,為畫面營造動力…。
總之,通過形式與色彩的結合使用,建構和諧與對位關係,營造景深效果,定能創造出無比豐富的圖畫結構』
▎康丁斯基打造的空間,不強調具體物象的體積感,而是藉由線條與色彩的互動,創造具有速度與方向性的三維深度。這也是為什麼,在賞析他的抽象畫時,我們總能感受彷若置身於漂浮移動的異象空間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幾年,康丁斯基的抽象作品也愈趨成熟。藉由作品,多次描繪戰前的心理狀態,強烈而帶著衝突性的情緒,交織著破壞與創造、恐懼與希望的對立。亦有人將這段期間,稱為康丁斯基的「疾風怒濤時期」。
本週介紹的作品,除了《即興第三十號「砲擊」》我們還能清晰拆解畫中的物象外,更想藉由《構成第五號 》、《有白邊的繪畫》、《即興「傾盆大雨」》,邀請您,想像自己正置身於康丁斯基打造的空間裡,放任被各種色彩包圍,隨線條的方向漂浮漫遊,感受畫家情感所譜奏的樂音。
《構成第五號 》蜿蜒的黑色線條成為作品中最醒目的元素,為畫面帶來凝結與衝突,藉由其粗細的變化,營造景深空間。
黑色為重要特色,以原始的形狀出現,成為一種觸媒劑。畫面紊亂的色彩,像是由神祕海潮推起的波瀾,彷彿打在沙灘上,又像懸於空中。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油畫、畫布
1911,190 cm x 275 cm
私人收藏(private collection)
《有白邊的繪畫》色彩的變化,線與形的處理均不規則,擴散與凝聚、暴力與掙脫,多種矛盾要素交錯共存而不可思議。
畫裡的故事方向性已經變得混亂,全部交織在一起,顯示一種瘋狂的狀態。然而,外框的白色,卻又調和的呈現了沉默與和諧。

康 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油畫、畫布
1913,140.3 cm x 200.3 cm
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即興「傾盆大雨」》充分發揮色彩的明朗度,使其具有最強的效果。
他所用的技巧是大膽不調和的對比,將冷色的強度提高到與暖色相同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油畫、畫布
1913,95 cm x 150 cm
慕尼黑 倫巴赫美術館(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即興第三十號「砲擊」》畫面從右下方的兩尊大砲出發,他們連續轟擊出炮火,以及砲火形成的煙霧。
砲的上面有山丘,還有一棟棟高樓。高樓旁似乎有黑煙和熊熊大火。
砲的左邊是海,海上也有砲擊激起的浪花。左下角一群人似乎有受到挫傷的痕跡。
左上方看起來是教堂,上面有光,但是這光所形成的光環,似乎難以抵擋黑雲的籠罩。
畫裡的線條和色彩有一種擴張渲染,而又浮游的感覺。這強烈傳遞出畫家緊張而又不安的心理狀態。

康丁斯基 (Vassily Kandinsky)油畫、畫布
1913,111 cm x 111 cm
芝加哥藝術學院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