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時代,物質主義已專制多年,而剛剛警醒的心靈則既無信仰也無理想,茫然不知何去何從。物質主義噩夢把人類生活捲入邪惡、無聊的玩樂漩渦,而噩夢至今仍未完結,掌控著正待甦醒的心靈。』 (《藝術中的精神 》| 康丁斯基 )
▎康丁斯基深信,藝術是精神的重要載體,能引領眾人,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向上提升。他認為藝術家所背負的重責,必須能洞觀時弊,為時代引領未來。
這或多或少也說明了,在他撰寫《藝術中的精神 》的前後期間,康丁斯基的畫作總帶著天啟的隱喻,傳達他在追求藝術精神的道路上,奮力對抗物質主義下的空洞,以及征戰與毀滅過後,新天新地必然到來的堅定信心。
其中包含我們上週介紹的《構成第四號》以及今天這幅《即興第二十八號/第二版》
相較於《構成第四號》,《即興第二十八號/第二版》線條的作用更加明顯,物體的形狀也更加抽象。康丁斯基藉由線條快速而即興式的筆觸,突顯整幅畫作的騷動與不安。

康丁斯基 (Vassily Kandinsky) 油畫、畫布
1912,112.6 x 162.5 cm
紐約 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在交錯的線條中,我們隱約可以辨識一些關鍵的物象。
首先,從左方四條垂直的線條(船槳) 向上延伸,似乎可以看見一艘或數艘正揚帆的船,在浪潮洶湧的洪水(或海水) 中奮力前行。而船的最上方,一具輪式的砲台正在轟擊;康丁斯基藉由線條的波浪綿延及向外擴散的圓,傳達砲聲隆隆、煙硝及火花四散瀰漫的景況。
再進一步將視線往畫面中央推移,四條橫列的線條,可能代表著長矛之類的武器;向右延伸,則勾勒了手持長矛,疾速躍動的人形。
在危險四伏、困難重重的激戰中,位於畫面最右方的角落,一座教堂矗立山巔,象徵耶路撒冷;在溫暖陽光的照映下,為我們指引方向。綠色的山,是黃與藍的結合,熱情與冷靜的融和,也是最終的去向。
而教堂下方、綠山之前,我們彷彿還能看見,一對男女正幸福相擁。
▎若用心感受,這幅作品具有很強的音樂性。藉由各種線條的交織組合,可以感受來自不同樂器的交響;時而急促、時而磅礡、時而跳動、又時而溫柔婉約。希望您在欣賞這幅作品的同時,也能細細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