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丁斯基,抽象主義開拓先鋒 (六) 騎士精神】

「可曾體會每一張畫作,都可能神秘的凝結著完整的生命,凝結著磨難、懷疑、熱情、靈感?這凝結於藝術作品中的生命,能給我們什麼指引?如果說創作中傾注了靈魂,那靈魂在呼喊什麼?」 (《藝術中的精神(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這是康丁斯基面對當時物質主義成為普世價值時,心中的吶喊;也是對於蒙受天賦恩典的藝術家,在提升人類精神生活的使命上,任重而道遠的領悟。

1910年,在撰寫《藝術中的精神(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這段期間,他的作品形態有了大幅的轉變;具體的物像逐漸從他的畫布中抽離,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專注於色彩與形式的演譯。他相信這些源自於內心驅動的主觀色彩與形式,自有其生命與精神內涵。

在這段邁向純然抽象的過渡期間,馬與騎士是他經常入畫、同時往往也是畫中最為清晰可辨的元素。

康丁斯基心中的騎士形象,推測是受到十四聖徒之一的殉道者,聖喬治 (Saint George, 約 280 ~23 April, 303) 的啟發。

聖喬治出生於西元三世紀後半期,是羅馬騎兵團的士兵。在當時羅馬皇帝禁止基督教的政令下,因拒絕放棄信仰而受到極刑,最終遭斬首示眾卻因而感召更多信徒。

傳說他曾在某次旅程中,行經北非利比亞的一處村莊,及時搶救一名正要獻祭給巨大惡龍的公主。由於惡龍強行霸佔當地唯一水源,並要求每日提供兩頭羊作為祭品,直至羊隻盡絕,村民不得不以活人生祭。

聖喬治的英勇義行感動所有村民,之後他們也都成為基督教的虔誠信仰者;之後,更有不少城市尊奉聖喬治為守護者,其中包含康丁斯基的故鄉,莫斯科。

而這段浪漫的屠龍救美傳說,也成為不少文學、繪畫、雕塑創作的素材來源。1911年,當康丁斯基為他所籌組的「藍騎士藝術團體」(Der Blaue Reiter)設計年鑑封面時,即以聖喬治的屠龍傳說作為設計主題。

1911年前後,康丁斯基多次以《聖喬治》為題創作。「藍騎士年刊」封面與其中一幅玻璃彩繪幾乎完全雷同。從玻璃彩繪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聖喬治手持長矛與盾牌,屠殺惡龍,搶救公主的英雄形象。

(左) 藍騎士年鑑封面設計 (Cover design for The Blue Rider Almanac)
康丁斯基 (Vassily Kandinsky)
1911,27.9 x 21.9 cm
慕尼黑 倫巴赫美術館 (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右) 聖喬治 (St. Georg II)
康丁斯基 (Vassily Kandinsky)
1911,玻璃彩繪
慕尼黑 倫巴赫美術館 (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同年,康丁斯基在《即興第九號》作品中,騎士形象屹立山巔。雖為遠景,卻成為畫中最動人的焦點。

即興第九號 ( Improvisation 9)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油畫
1910,110.0 × 110.0 cm
斯圖加特州立美術館( Staatsgalerie Stuttgart)

左下角我們依稀可辨識人群聚集,正抬頭仰望。

而右下方則描繪著半坐半躺的巨大人形。這不禁讓我聯想起他曾在書中大力抨擊一位被尊為病理學之父的德國學者與政治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 1821-1902)

「菲爾紹就有個高論;『我解剖屍體無數,從未見過半個靈魂』真難以相信,這是出自一位堂堂學者之口」

整幅作品,康丁斯基結合粗曠的線條、深沉的色塊及切面清晰的幾何圖形,呈現一種極具量感的畫面;更深刻感受騎士的崎嶇之路,任重而道遠。

此時騎士正眺望另一山頭,或許是城堡、或許是教堂,但必然是心之所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