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藝術 (三) 時代的推進與匯流_立體主義 (2)】

上週我們提到,畢卡索及布拉克受塞尚「藉由圓柱形、球形和角錐形來處理自然(萬物),將所有事物或平面的每個面向都適當地呈現出來」 的啟發,開創立體主義,進而匯流至「裝飾藝術 (Art Deco)」風格–追求簡潔而機械化的幾何美學。

▎1926年,位於巴黎第九區的女神遊樂廳 ( Folies Bergère) 計劃整修時,即力邀藝術家、同時也是建築師的莫里斯.皮考(Maurice Picaud),以當時蔚為風尚的「裝飾藝術 (Art Deco)」風格,重新設計正面外觀。

女神遊樂廳於1869年開幕,經歷巴黎的美好年代 (Belle Époque),以縱情的歌舞、華麗的舞台效果聞名。

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在畫作《女神遊樂聽的吧台》的背景中,曾描繪其燈光璀璨,觀眾滿座的場景,顯現當時女神遊樂廳受巴黎市民歡迎的程度。

女神遊樂廳的吧台(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
馬奈(Édouard Manet)油畫
1881-1882, 96 cm × 130 cm
倫敦 科陶德美術館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London)

▎莫里斯.皮考(Maurice Picaud, 1900-1977)以俄羅斯舞者莉拉.尼科爾斯卡 (Lila Nikolska, 1904-1955) 的舞姿為靈感,為女神遊樂廳打造外牆浮雕。

女神遊樂廳( Folies Bergère)
1926年改建後的正面外牆

莉拉出生於俄羅斯,高中畢業後即進入舞蹈學校學習。1922年,她第一次受邀到布拉格國家劇院演出芭蕾舞劇《天鵝湖》時,認識未來的丈夫。兩人婚後,莉拉留在布拉格並開辦自己的芭蕾舞學校。

之後,他們來到巴黎,莉拉一度擔任女神遊樂廳的編舞及舞者。

▎浮雕背景的輻射弧狀及分層輪廓是裝飾藝術的經典特色;作品中幾何化的人體線條,展現舞者結合力與美的動感姿態,也讓我們直接聯想畢卡索革命性的作品《亞維儂少女》。

亞維儂少女
(法: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 英:The Young Ladies of Avignon)
畢卡索(Pablo Picasso)油畫
1907, 243.9 cm × 233.7 cm
紐約 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亞維儂少女》是畢卡索第一幅立體主義作品,但或許因為實驗色彩太過強烈,在完成九年後,才將作品公諸於世。

這幅作品呈現一種破碎的拼貼感,為立體主義樹立革命性指標。彷彿將畫面中所有形體,包含人物、水果及背景簾幕等,完全解構、簡化為各種幾何圖形,然後再重新組合。

▎除了外牆浮雕之外,莫里斯.皮考的創作,也包含平面的海報設計。藉由兩幅以女神遊樂廳為題的海報作品,邀請您再次感受,融合立體主義後的「裝飾藝術 (Art Deco)」。

女神遊樂廳海報
(FETE DE NUIT AUX FOLIES BERGERE)
莫里斯·皮考(Maurice Picaud)印刷品
1927, 61.2 cm × 45.3 cm
女神遊樂廳海報
(Folies-Bergère / La Grande Folie)
莫里斯·皮考(Maurice Picaud)印刷品
1927, 52 cm × 34.8 cm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