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藝術 (二) 時代的推進與匯流_立體主義 (1)】

一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的浪潮更加洶湧,無數具有深遠影響的新發明,如:無線電收音機、汽車、航空、電力,不斷提供人們新的視野與想像,同時也刺激大眾的消費需求。

「裝飾藝術」本身沒有創始人、沒有宣言、也沒有哲學;其主要的動力來源,始於快速工業化的推進;促使藝術家及設計師紛紛投入,揉合各種新興的藝術元素、追求與時俱進的現代感,進而形塑而生的美學風潮。

▎將繁複不規則的形體「幾何化」,是「裝飾藝術」辨識度極高的標誌;而「幾何化」則是源自立體主義的啟發。

立體主義由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共同開創;若進一步追本溯源,則來自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核心理念的延伸:

塞尚在一封給年輕畫家的信件中,提到有關幾何圖形的心得。他寫道:「藉由圓柱形、球形和角錐形來處理自然(萬物),將所有事物的每個面向都適當地呈現出來⋯⋯平行線展現廣度,直線則會給予深度。」

《婦人與咖啡壺》是幾何化非常經典的作品,塞尚以簡化的線條與圖形,如:方格門飾、圓柱形咖啡壺與咖啡杯,以及服飾上僵直的菱形線條,強化作品元素的重量與存在感。

《婦人與咖啡壺》
(法:La Femme à la cafetière / 英:Woman with a Coffeepot)
塞尚(Paul Cézanne)油畫
1895, 130.5 cm x 96.5 cm
巴黎 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 Paris)

▎1908年,布拉克以《埃斯塔克房舍》表達對塞尚的崇敬之意。

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塞尚一度遷居至法國南方的埃斯塔克小鎮。1907年,布拉克遁塞尚的足跡,親臨埃斯塔克,探索塞尚「藉由圓柱形、球形和角錐形來處理自然(萬物)」的核心意涵,創作一系列立體主義風格的作品。

布拉克從「唯物」出發,無關物體屬性,也無關人對物的感受;他關心的是「物」的幾何構造。風景畫不再是自然景象的重現,也不再是觀者對於自然情境的投射。

《埃斯塔克房舍》
(法:Maisons à l’Estaque / 英:Houses at l’Estaque)
布拉克(Georges Braque)油畫
1908, 73 cm x 60 cm
伯恩市立美術館(Kunstmuseum Bern)

▎在繪畫道路素來與布拉克相互砥礪的畢卡索,隔年以西班牙南方的山坡小鎮為題,創作《奧爾塔蓄水池》。

畢卡索運用漸層的赭黃與灰色,交錯於各個面向的立體切面,創造物件的體積。他打破鄕村景觀的浪漫風情,以全然不帶情感的幾何形式,賦與風景理性的唯物風格。

因此,來回游移於近乎純幾何的立體線性結構間,是觀者「閱讀」立體主義作品的方式。「欣賞」繪畫不再訴諸感受,而是探索。

《奧爾塔蓄水池》 (The Reservoir, Horta de Ebro)
畢卡索(Pablo Picasso)油畫
1909, 61.5 cm x 51.1 cm
紐約 現代藝術博物館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Y)

▎最後,想帶大家來欣賞這座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雕像,《救世基督像》(Cristo Redentor)。

《救世基督像》(Cristo Redentor)

《救世基督像》高達三十公尺,由法國雕刻家保羅蘭多夫斯基(Paul Maximilien Landowski, 1875 – 1961 )耗時九年(1922-1931)雕塑完成。

其幾何簡化的設計及重複的直線裝飾,標示了「裝飾藝術」的經典風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