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正式開幕。這場世界盛事,可謂是「新藝術運動」發展的顛峰;博覽會以「世紀回顧及展望未來」為主題,共招攬四十個國家設立展館,並吸引約五千萬名遊客前來朝聖。
▎慕夏是當時炙手可熱的藝術家,當然不會缺席
他獲得奧匈帝國的委託,為博覧會「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Bosnia and Herzegovina)」展館做內部裝飾。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是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國家。1878年,在柏林會議的條約中明訂,其主權名義上雖仍歸鄂圖曼帝國,但行政管轄權則屬奧匈帝國。
慕夏所承接的委託,不僅以該國的歷史為主題,創作三面環繞的大型壁畫外,也為波士尼亞館餐廳設計菜單封面,以及為奧地利帝國主題館創作展覧海報。

(Poster for the Austrian Pavilion at the Paris Exhibition 1900)
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
彩色平版印刷(colour lithograph)
1900 97.5 x 68 cm
▎慕夏為了完成這項委託案,事前曾親臨巴爾幹半島,暸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並觀察在奧匈帝國接管後,南斯拉夫人的感受與生活上的改變。
這次委託的經歷,不僅讓他贏得銀牌獎,更進一步獲得奧匈帝國弗朗茲.約瑟夫一世騎士勳章 (Knight of the Order of Franz Joseph I ),以表彰他的貢獻。
除此之外,他也開始對斯拉夫民族所承受的苦難,產生同理的民族情懷,並在心中埋下為所有斯拉夫民族發聲的種子。
▎1902年,慕夏受耶路撒冷的一座敎堂委託,創作內部壁畫。
慕夏以《百合聖母》為名,滿佈的純白百合,象徵著聖母的聖潔。

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
1905 247 x 182 cm
作品以對角方式構圖。右上方聖母雙手交疊於胸口,神情充滿愛與憐憫;左下方的女子,身著斯拉夫民族傳統服飾,表情似乎帶著些許無奈。
慕夏藉由色彩飽和度的層次,營造虛幻與現實的相對,代表著天堂與人間;透過聖母的披肩,連結時空的兩端,同時也傳達愛與呵護。
▎1900年的博覽會,點燃慕夏對國族的熱情;在募集足夠資金後,終於在他五十歲時,一場人生大夢得以實踐。他回到故鄉捷克,著手創作歷史畫作《斯拉夫史詩》 (The Slav Epic,1910-1928)
慕夏以十八年的時間,完成《斯拉夫史詩》系列共二十幅大型巨作,內容描繪斯拉夫民族歷史上重要事件。
1928年,慕夏正式將《斯拉夫史詩》完整系列贈給布拉格市,作為捷克獨立十週年的禮物。
▎「新藝術運動」起始於對於學院藝術的反動,凸顯裝飾藝術的主體性。新藝術運動影響的範疇,包括海報、建築裝飾和消費用品等等。然而其細緻的裝飾與蜿蜒蔓生的線條,導致高昂的製作成本,最終仍不敵工業發展的高效率訴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繼「新藝術運動」,嶄新的藝術風格即將登場,我們下次繼續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