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術運動 (一 ) 百花齊放新局面_序曲與建築】

在我們談了好一段時間的文藝復興藝術之後,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將帶大家進入二十世紀,探索現代藝術的風貌,理解現今藝術的形成。讓我們從一場美學運動開始…

「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 1890-1910 ) 的發展雖僅短暫約二十年,但對於促進藝術美學成為貼近生活的顯學,其影響力功不可沒;在藝術史上被視為銜接「學院藝術」與「現代主義」的關鍵美學運動之一。

興起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受到英國「美術工藝運動」(Arts & Crafts Movement)的激勵,其成形的原因主要來自兩股力量的反動,一是對於傳統「學院藝術」無法與時俱進的反思,另一方面則是針對當時毫無靈魂的工業化商品所衍生的強烈反彈。

「新藝術運動」在工業革命與中產階級崛起的背景下展開,認為繁複裝飾的貴族藝術風格早已不合時宜;加上新材料、新技術的發明與普及、日本浮世繪流入歐洲後所點燃的全新視野,均成為此次運動的重要推手。

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元素
神奈川沖浪裏
(英: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版畫
1832, 26 cm x 38 cm

有別於工業中常見的「幾何」形體,「新藝術運動」主張取材於大自然豐盛的寶藏,舉凡花、草、藤蔓、鳥禽、昆蟲、海貝等都是創作的靈感來源。運用流暢典雅的線條以及富含節奏、有如「揮鞭」的交纏波浪曲線,賦予作品「生命力」與「活力」,成為這場運動在作品實踐上很重要的特色。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可以感受作品是「活」的,甚至常常帶給我們如童話故事般的奇幻的異想。

對於一脈相承的古典藝術而言,繪畫藝術一向享有最高的尊崇地位,其次才是雕刻、建築等領域。然而「新藝術運動」卻是由應用藝術(特別是由建築與裝飾)所主導興起的國際性風潮。

「新藝術運動」主張藝術不該只是生活中行有餘力的美學,強調應與生活融合,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品味。

這代表著藝術必須體現於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包含建築風格、室內設計、家具陳設、時裝、紡織與飾品等,都應受到相同程度的重視。

1872年,一位反法國藝術學院派的建築學家,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 1814-1879),在他的著作《建築訪談》(Entretiens sur l‘architecture)寫了一段話:

「不讓不合時宜的傳統干預,運用當代的方法和知識,那麼我們就能迎接新建築的到來。這些方法和知識,要窮盡每種機製而生的材質、形式與裝飾。」

同時他也認為古典主義建築對於對稱性及外觀的過度追求,而犧牲了實用與方便性,是毫無意義的。

他的著作直接影響了多位知名建築師投入「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建築。包括:

摩天大樓之父,美國籍的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

新藝術風格先驅,比利時籍的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 1861-1947 ) ,

法國新藝術前鋒艾克特·吉瑪(Hector Guimard,1867-1942)和

西班牙的現代主義大師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 1852-1926 )。

 

藉由下方圖片,感受建築藝術在「新藝術運動」風格影響下的經典之作。

 

塔塞爾公館連棟城市住宅(townhouse)中的一棟,正面狹窄而縱面深長。

建築師奧塔(Victor Horta )屏除與歷史的連結,重新設計空間概念,為所有室內、外裝潢做細部設計,並呈現建築結構的樣貌。

結合鐵柱、揮鞭狀(whiplash)圖案、花瓣或植物曲線的欄杆,形成突出於外牆立面的窗台,是新藝術的特色。

塔塞爾公館 外觀 (Hôtel Tassel, 1892-93)
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 )
布魯塞爾 聯合國世界遺產

住宅由三個部分組成。頭尾是磚石建築,中間則是由玻璃覆蓋的鋼骨結構所連接。中間部分連接不同房間和樓層,設有樓梯及梯間平台。透過玻璃的天花板,將自然光引進建築中。

室內也看得到鐵製圓柱,如同樹幹往上撐開枝幹,也像火樹銀花般的金屬亮麗。

欄杆的圖案則採自類似蜘蛛或螃蟹的圖騰;馬賽克地磚的設計則呈現漩渦、聲波或波浪的形狀。

塔塞爾公館 內部 (Hôtel Tassel, 1892-93)
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 )
布魯塞爾 聯合國世界遺產

細部的設計也包含牆面、扶手和樓梯。樓梯扶手欄杆的圖案結合揮鞭與音樂符號。

塔塞爾公館 內部 (Hôtel Tassel, 1892-93)
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 )
布魯塞爾 聯合國世界遺產

彩繪玻璃的設計也與自然地形結合,其風格顯然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塔塞爾公館 內部 (Hôtel Tassel, 1892-93)
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 )
布魯塞爾 聯合國世界遺產

1894年,來自法國里昂的設計師艾克特·吉瑪(Hector Guimard,1867-1942)在布魯塞爾參觀剛落成的塔塞爾公館 (Hôtel Tassel),對他產生極大的震撼。

吉瑪原本已經承包一個巴黎公寓設計案。回國後,他說服業主推翻原案,並效法奧塔投入於所有細節的設計。這個名為貝宏吉城堡(Castel Béranger, 1895-98)的設計,成為法國第一個新藝術建築。

在1890年代,也就是巴黎都更已進行近四十年之後,逐漸對巴黎市容的一成不變產生了倦怠感,開始容許建物外觀的更新。

1898年,巴黎市政府舉辦建物外觀的競賽,剛落成的貝宏吉城堡贏得第十六區首獎。

貝宏吉城堡 (Castel Béranger )
艾克特•吉瑪(Hector Guimard)
1895-98 巴黎

大門運用鑄鐵材質,以不對稱的方式形塑彎曲流暢的蜿蜒線條,完全顛覆新古典主義平衡對稱的理念。

貝宏吉城堡正門 (Castel Béranger )
艾克特•吉瑪(Hector Guimard)
1895-98 巴黎

正門通道的牆面以黃燈為照明,凸顯綠色鐵條的植物在赭色土地蔓生的感覺。

牆面上的雕刻媒材是陶瓷,由當時著名的陶瓷藝術家亞歷山大·比哥(Alexandre Bigot)製作。

貝宏吉城堡 正門通道 (Castel Béranger )
艾克特•吉瑪(Hector Guimard)
1895-98 巴黎

外牆有一些怪異的面具、海馬或怪獸的雕刻,應是類似哥德式教堂外滴水獸的象徵,嚇阻不好的靈魂。

貝宏吉城堡 外觀細部 (Castel Béranger )
艾克特•吉瑪(Hector Guimard)
1895-98 巴黎

因應1900年在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吉馬獲得巴黎地鐵出口的設計案,他以蜻蜓為主題,運用鑄鐵打造自然線條;頂部以玻璃覆蓋以兼顧採光與遮雨的功能。

王妃門站 (Porte Dauphine)
艾克特•吉瑪(Hector Guimard)
190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