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藉由提香的作品,我們來說一段關於愛情的古希臘羅馬神話。
故事內容主要取材自希臘詩人奧維德 (Ovid) 的《變形記》。
神話緣起於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Minos)在某次戰役中力勝雅典後,便要求對方必須無止盡的定時提供七男七女,奉祭給居住於克里特島迷宮中的牛頭人,米諾陶斯 (Minotaur)。
眼看著第三度奉祭儀式即將來臨,雅典王子提修斯(Theseus)決定自告奮勇,偽裝作為獻身的祭品,企圖殺死米諾陶斯。
出發前,他與父親埃勾斯(Aegeus)約定,若此舉成功,回航時他將掛上白帆,預示勝利的號角。
故事女主角阿莉亞德尼 (Ariadne) 是克里特島的公主,卻愛上了偽裝前來獻祭的提修斯;她不僅幫助提修斯殺死牛頭人,同時也準備一個線球,提醒他在迷宮中標記退路方向,以利戰勝後能夠順利脫身。
提修斯如願殺死牛頭人後,帶領所有雅典人循線逃離迷宮。在浩劫餘生之際,一行人揚帆離開克里特島,阿莉亞德尼也隨之同行。
未料,提修斯在返航途中,命運女神告訴他與阿莉亞德尼將不會有圓滿結局,提修斯便趁阿莉亞德尼熟睡時,將她遺棄在中途的停泊點,納克索斯島 (Naxos)。
所幸上天垂憐,讓四處流浪狂歡的酒神戴歐尼修斯(Dionysus),在納克索斯島遇見美麗的阿莉亞德尼,對她一見鍾情並迎娶為妻;為了表達愛意,酒神為她獻上星星的皇冠,這也是北冕星座神話故事的由來。
提香在作品《酒神與阿莉亞德尼》中,結合阿莉亞德尼人生中的兩大事件,將愛情的「悲」與「喜」,同時表達於畫布上。

提香(Tiziano Vecellio)油畫
1520-1523,176 cm x 191 cm
倫敦 國立美術館 ( The National Gallery)
作品的構圖以酒神(戴歐尼修斯 Dionysus /巴克斯 Bacchus)為中心,
酒神是宙斯的私生子,乘坐獵豹四處縱情狂歡是酒神的專屬形象;除此之外,他身旁總有一群追隨者簇擁,行經之處眾人飲酒喧鬧、唱歌跳舞,甚至還生吞獵物。
順著畫中酒神身上紅色布巾揚起的方向,我們可將畫面以左下、右上的斜對角線分為兩大區域。
提香將對角線的右側空間,保留給酒神身邊毫無節制的狂歡信眾,藉由畫中人物多變的姿態,展現畫面的動感。

提香(Tiziano Vecellio)油畫
1520-1523,176 cm x 191 cm
倫敦 國立美術館 ( The National Gallery)
左側畫面則描繪當提修斯的船隻遠離,被遺棄的阿莉亞德尼於岸邊伸手招喚;就在她傷心地呼喊的同時,回頭驚見躍起的酒神。

提香(Tiziano Vecellio)油畫
1520-1523,176 cm x 191 cm
倫敦 國立美術館 ( The National Gallery)
提香賦予酒神騰空而來的高調姿態,搭配背景的碧海藍天,彷彿也讓這段不告而別的愛情,顯得不那麼悲傷。湛藍的天空,左上角的北冕星座清晰可見,成為畫中最浪漫的元素。
此時湛藍的天空,出現類似皇冠狀的北冕星座,是酒神送給阿莉亞德尼的禮物,成為畫中最浪漫的元素。

提香(Tiziano Vecellio)油畫
1520-1523,176 cm x 191 cm
倫敦 國立美術館 ( The National Gallery)
這條斜切的對角線,在寓意上也成為阿莉亞德尼愛情「悲」與「喜」的界線,意味揮別過去,迎接未來的分野。
《酒神與阿莉亞德尼》的創作背景,是受威尼斯南方費拉拉公國(Duchy of Ferrara)公爵,阿方索·埃斯特一世 ( Alfonso I d‘Este)的委託;當時公爵為裝飾官邸的工作室 (Camerino d’Alabastro),他以「酒神」為主題,除了自己的宮廷畫家之外,也邀請義大利當代重量級大師共襄盛舉;其中提香共創作了三幅作品。其他畫家包括提香的老師貝利尼及拉斐爾 (後因早逝,未能完成作品)。

提香(Tiziano Vecellio)油畫
1530-34,133 cm x 111 cm
土魯斯 阿塞扎公館(Hôtel d’Assézat)
直至1598年,埃斯特家族(D’Este family)將費拉拉領地移交給羅馬教皇,《酒神與阿莉亞德尼》也因此由接管費拉拉的紅衣主教擁有。
1806年,這幅作品因英國畫商的購入而離開義大利。輾轉至今,成為倫敦國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神話故事還沒結束…
拋下阿莉亞德尼的提修斯回航時,忘了與父親埃勾斯(Aegeus)的約定,未將黑帆取下換上白帆;父親以為兒子失敗身亡,悲痛難抑而墮海身亡。從此這片海域就以他的父親為名,稱為愛琴海(Aegean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