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梅爾,細緻的溫柔情懷 (一 ) 塵封的璞玉】

循著歷史脈絡,繼林布蘭之後,我想帶著大家認識另一位同為荷蘭黃金時期的代表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 -1675)。

十七世紀被稱為荷蘭的「黃金時代」。當時尼德蘭七省共和國 (荷蘭的前身)脫離西班牙帝國的殖民統治後,成為相對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度。 這段期間,貿易、科學與藝術等各個領域均蓬勃發展;政治與軍事力量(尤其是海上力量)也在歐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黃金時代」期間,也與台灣成為荷蘭殖民地(1624-1662)的時間重疊,恰可印證其國力之強盛。

荷蘭黃金時代始於推翻長期的西班牙殖民統治,在宗教系統上也就形同擺脫了以羅馬教廷為首的天主教與宮廷的傳統價值,而與多數同為日耳曼語系民族所選擇的新教最為依歸,這個轉變對於藝術領域,無論是題材或風格,均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鑒於新教禁止偶像崇拜的主張,以及傳統西班牙宮廷權貴制度的瓦解,導致畫作的委託來源也由原本的教堂、宮廷貴族,逐漸轉為民間富人與商賈;民俗畫進一步成為市場收購的主流題材。

維梅爾較林布蘭年輕二十六歲,相隔一世代的差距,風格迥然不同。

《老鴇》局部 ( 1656),
被認為是維梅爾的自畫像

林布蘭是全人類的資產,其作品被認為是傳遞基督教教義的最高藝術;而維梅爾則代表著對本土風情與國族文化的親切認同,連結了荷蘭人共同的生活記憶;他的作品風格清新、寫實卻不流於低俗。

維梅爾在世時,他的名聲僅侷限於家鄉台夫特(Delft)。 離世後,這名字也隨之殞落,直到十九世紀後半期,才又被世人重新認識。

1842年,一名法國記者暨藝評家提奧菲·伯格 (Théophile Thoré-Bürger, 1807-1869) 在荷蘭海牙皇家博物館看到維梅爾的《台夫特風景》,驚為天人。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開始到處搜尋維梅爾的畫作。二十四年後,他出版一份文集,列出六十六幅維梅爾作品清單與描述,世人才開始認識這位畫家;之後經專業驗證後,目前普遍認同真正屬於維梅爾的創作約有三十四幅。

法國記者暨藝評家提奧菲·伯格
(Théophile Thoré-Bürger, 1807-1869)

由於維梅爾在世時,他的成就並未獲得應有的評價,因此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加上他留下來的資料與文件相當匱乏,以致維梅爾的身世幾乎是個謎。

直至1970年代末期,一位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暨歷史學家約翰·麥克·蒙提亞斯 ( John Michael Montias, 1928-2005 ),選擇以台夫特畫家作為畢業論文的主題,大量調閱並研究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官方史料;之後更於1989年出版《維梅爾和他的時代背景》(Vermeer and His Milieu),我們才對這位畫家有粗淺的了解。

1632年,維梅爾出生於台夫特,他的父親雷尼耶 (Reijnier Janszoon, 1591-1652)曾在阿姆斯特丹當絲綢布料的學徒,在那裏認識了母親迪格納(Digna Baltus, 1595-1670)。兩人結婚後搬遷至台夫特定居,並在市場廣場買下一間酒館,同時也經營藝術品的拍賣。

1652年,父親去世後,維梅爾接手經營遺留下來的酒館。

隔年,二十一歲的維梅爾迎娶家境富裕的凱薩琳娜·柏爾內茲 (Catharina Bolnes, 1631-1687)。婚後改信天主教,推測是受到掌握經濟大權的岳母所影響。

《耶穌在馬大和馬利亞的家》是維梅爾為數不多的作品中,最早、尺寸最大,同時也是唯一以聖經為題材的作品。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

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他來幫助我。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10 : 38-42

耶穌在馬大和馬利亞的家 (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 Mary)
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 油畫
1654-56, 158.5 cm × 141.5 cm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維梅爾忠實呈現聖經的記載。畫中耶穌頭頂散發著柔和的聖光,正回應著姊姊馬大的抱怨。

此時,馬利亞坐在耶穌腳邊正專注聆聽,神情有如對世間充滿好奇的純真孩子。維梅爾藉由手勢,強化耶穌對於馬利亞行為的認可。

耶穌在馬大和馬利亞的家 局部 (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 Mary)
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 油畫
1654-56, 158.5 cm × 141.5 cm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由於此幅作品多以波浪式的粗線條呈現,與維梅爾典型細緻的畫風不太一致,因此一度引發創作者的爭議;直到1901年,倫敦藝術市場清理這幅作品時,塵封將近二百五十年,位於馬利亞板凳上的落款簽名才被發現,而這幅稱為維梅爾最早的作品也才得以確立。

耶穌在馬大和馬利亞的家 局部 (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 Mary)
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 油畫
1654-56, 158.5 cm × 141.5 cm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