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卸下十字架》三聯畫 (圖一),三個畫面分別描繪三個不同的故事。
左翼是根據路加福音中的一段記載所創作的《聖母訪親》 (The Visitation of the Blessed Mary)。 描述天使報喜時,聖母馬利亞同時獲知表姊以利沙伯懷孕六個月的消息,便動身前往探視。
「天使進去對馬利亞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路加 1:25-31)
「況且你的親戚以利沙伯,在年老的時候也懷了男胎,就是那素來稱為不生育的,現在有孕六個月了」(路加 1:36)。
「那時候,馬利亞起身,急忙往山地裡去,來到猶大的一座城;進了撒迦利亞的家,問以利沙伯安。 以利沙伯一聽馬利亞問安,所懷的胎就在腹裡跳動。以利沙伯且被聖靈充滿,高聲喊著說:你在婦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懷的胎也是有福的!」(路加 1:39-45)
「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 你必歡喜快樂;有許多人因他出世,也必喜樂。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於主─他們的神。」(路加 1:13-16)

(中) 卸下聖體(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421 cm x 311 cm
(右) 聖嬰獻主(Presentation of Jesus at the Temple)421 cm x 153 cm
1611-1614,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油畫
安特衛普 聖母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Antwerp)
右側的主題《聖嬰獻主》(Presentation of Jesus at the Temple),其故事背景是大祭司西面得到聖靈的啟示,知道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見主所立的基督。
他受了聖靈的感動,進入聖殿,正巧遇見耶穌的父母抱著孩子進來,要依照摩西律法將男嬰獻給上帝。西面雙手接過嬰孩,稱頌神說:
「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加2:22-32)

畫中西面的形象顯得雍容華貴 (圖二),推測與模特兒是委託者尼可拉斯.羅考克斯本人有關。從西面衣服的精美刻畫,可以再次看出魯本斯的畫兼具義大利的巴洛克風格,以及源自凡・艾克的印記。
中間的畫面主題是《卸下聖體》(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圖三),故事描述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親友和信徒們絡繹不絕前來悼念。在求得羅馬總督彼拉的同意後,他們合力將耶穌卸下並埋葬。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油畫
1611-1614, 421 cm x 311 cm
安特衛普 聖母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Our Lady, Antwerp)
「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 到了晚上,有一個財主,名叫約瑟,是亞利馬太來的,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彼拉多就吩咐給他。
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馬太福音 27: 55-59)
魯本斯藉由耶穌斜張的軀體,架構出對角線的構圖,強化耶穌下滑的動態。其他人物的組合配置則沿著對角線以環繞的方式,呈現橢圓形排列。
色彩上沿續強烈的明暗對比,將聚光燈投射在耶穌蒼白的身軀;相形下紅色血液顯得特別鮮明,提醒世人耶穌犧牲的意義。
此時耶穌身上的釘子已卸下,連同荊棘的冠冕置於畫面右下方的銅盆裡,旁邊的紙條則以猶太文寫著「猶太人的王,拿撒勒的耶穌」。(圖四)

乾淨的白色細麻布襯在耶穌身下,梯子頂端有兩人撐著布的上緣。白髮老人口中咬著布,一手撐住自己,一手捉著耶穌的臂膀,在眾人合力下緩緩降下十字架上的耶穌。
位於耶穌正下方,承接著耶穌身體、身著紅袍的是福音書約翰。
隨著順時鐘方向,跪在耶穌腳下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及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圖五)

面容憔悴慘白,伸手撲向耶穌的是聖母馬利亞;再往上則是請求羅馬總督允許埋葬耶穌的財主約瑟。(圖六)

魯本斯運用畫中人物的肢體語言,凝聚動態的瞬間。黑色的背景,更添寧靜,傳達極度深沉的傷痛,彷彿哭泣也無聲。
最後想像我們站在安特衛普主教座堂祭壇前,再一次抬頭仰望這幅作品。由左而右,我們看到懷裡孕育著耶穌的聖母馬利亞;然後是耶穌蒼白帶著鮮血的身軀及傷痛至深仍支撐著耶穌緩緩卸下的親友信徒們;最後是雙手托擁著耶穌,充滿感恩的西面。我們不禁思索,這各自獨立的故事背後,魯本斯究竟想傳達甚麼呢?
當我們闔上三聯畫,克里斯多福背負耶穌渡河的畫面映入眼簾,終於我們理解,這幅三聯畫裡裡外外串聯著一個共同的意涵,那就是「Christ-bearer」(基督的背負者、孕育者、托負者) (圖七)

1794年,拿破崙將這組祭壇畫,連同我們知其介紹過的《舉起十字架》帶回法國,藏於羅浮宮。後來於1815年,歸還安特衛普主教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