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與亂世佳人(六):格爾尼卡】

【畢卡索與亂世佳人(六):格爾尼卡】

 朵拉最為世人熟悉的經歷,莫過於參與《格爾尼卡》的創作。

  1937年4月,西班牙政治強人佛朗哥,請求德國納粹戰機的支援,轟炸共和政府勢力範圍的格爾尼卡(Guernica)。格爾尼卡位於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區,是當地最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小鎮,也是巴斯克人追求獨立的精神聖地。而這正是法西斯主義信徒,主張維護領土完整、堅持國家統一大業的佛朗哥所欲擊潰與征服的戰略地點,他要藉此重擊,徹底瓦解共和政府,消滅分離主義。

  在連續幾個鐘頭的空襲,無數的炸彈與燃燒彈毀掉全城大半的建築,造成嚴重的死傷。當時鎮裡的男人多外出為共和政府打仗,所以受難者多為婦女和兒童。

   本來,畢卡索就已受共和政府委託,為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件大型作品。當畢卡索從報紙讀到佛朗哥的濫殺無辜後,他立刻丟下原先的構想,決定以格爾尼卡的轟炸為主題,進行創作。

《格爾尼卡》是一幅典型的立體派繪畫,描繪無辜的婦女兒童在家裡遭到無情的轟炸,造成慘烈的死傷,四處可見人畜哀嚎、倉皇奔逃的慘狀。左上方聳然站立的牛,象徵西班牙鬥牛不屈不撓的精神。畫面中間的點狀區塊,代表世人從報紙獲知人間煉獄的慘狀。

   朵拉除了從旁協助上色以外,她也為《格爾尼卡》作畫過程拍照,為這幅大型作品留下珍貴的紀錄,朵拉‧瑪兒因而聲名大噪。

《格爾尼卡》完成後,不僅於巴黎博覽會展出,也送到歐洲、美國、巴西等各大城市巡迴展覽,引起極大的迴響。《格爾尼卡》在長達數十年的國際展覽中,歷經西班牙內戰、二次世界大戰和越戰,引起各地民眾對自身遭遇的投射,讓人反思戰爭所代表的貪婪與殘酷本質,《格爾尼卡》,儼然成為反戰爭、反侵略的圖騰。

 《格爾尼卡》完成後,畢卡索持續立體派的風格,以持續模特兒畫了一連串女人的肖像。其中以哭泣的描繪居多,延續《格爾尼卡》的哀傷主題。

 若仔細看《哭泣的女人》,正中央有張像紙摺機的白手帕,它因哭泣而濕透,讓女人的手指、嘴唇、牙齒和下顎形狀穿透呈現在觀者面前。特別的是,她的手指似乎和顴骨下的肌肉線條重疊,暗示她抽噎過度,悲傷至極。畢卡索也藉此呈現真實與虛幻的交錯重疊。

   1940年6月,法軍在二戰失利,與納粹簽訂協議:法國中北部由德軍占領,而南部則由傀儡政府統治,即維琪政權,以保持法國領土名義上的完整。實務上,維琪負責全國的民事管轄權,而德國納粹則擁有絕對的政策決定權。

   納粹佔領後,迅即在巴黎實施宵禁、食物配給、言論控制等的軍事化管制,每天都有猶太人遭到拘捕,遣送到集中營的消息。巴黎的商業、藝文活動遭到徹底的扼殺。

   畢卡索在巴黎最早的室友,教他學習法文的猶太人雅各布,未能逃過劫難,遭到蓋世太保蒐捕,關在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於四個月後死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