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外傳(八)藝術沙龍的轉變】

【收藏家外傳(八)藝術沙龍的轉變】

葛楚聞風前來,看到書店規模不大,自忖憑自己的管道,就可以取得許多英文刊物。但她還是買了會員證,意在幫助這個在異地打拚的年輕人。沒想到,她獲得的更多。她在莎士比亞書店認識了牛津雜誌的編輯,打開定期刊物的寫作管道;之後,畢奇介紹一批接著一批的英文作家到弗勒呂斯街,包括埃茲拉‧龐德、舍伍德‧安德森等人,然後他們又帶來T. S. 艾略特、史考特‧費茲傑羅、海明威等人。從此,莎士比亞書店和弗勒呂斯街成為旅法英文作家的朝聖之地。而圍繞在葛楚沙龍的話題,也從藝術蛻變為文學。

然而,畢奇和葛楚的關係在1922年出現了變化。愛爾蘭籍作家詹姆斯‧喬依斯的巨作《尤利西斯》,因內容涉及猥褻,在英語系國家成為禁書,畢奇聞訊挺身而出,協助募款印刷,並擔任他的經紀人,替他打點生活所需。此舉可惹惱了以喬伊斯為對手的葛楚,憤而退出借書俱樂部。海明威寫道:「如果你(對史坦)提到喬依斯兩次,你不會再受邀,這就像你在一個將軍面前,提到你喜歡的另一個將軍。」

令人遺憾的是,畢奇的義舉並未獲得善報。當《尤利西斯》的銷路打開時,喬依斯竟未主動通知畢奇,私自將美國版權簽給當地出版商。

尤利西斯》出版的這一年,海明威來到巴黎。他起先想去羅馬,但舍伍德‧安德森建議他到巴黎,並幫他寫了介紹信,去見龐德、畢奇和葛楚等人。

   很少人不為這英俊挺拔、思路敏捷、充滿希望的二十三歲年輕人產生好感。海明威和葛楚在一起,哪兒都能聊:無論在弗勒呂斯街,聖母院附近的海明威夫妻住處,或漫無目的的巴黎街頭;兩人可以從早上聊到天黑,聊到天荒地老,聊到脾氣極好的托克拉斯都吃味的地步。

海明威在多倫多的報社找到駐外記者的工作,才能到巴黎來。葛楚明白年輕人的潛力,但覺得他花太多時間採訪寫稿。她對他說:「你說你們夫妻有一點點錢,如果低調的過,是否還過得去?」他回是。「喔!那就好辦了。如果你繼續做報社的工作,你永遠沒辦法看穿事情的本質,你只會看到字裡行間,那是行不通的!當然,如果你還想當作家的話。」

他毫不考慮地回答要當作家。

 過後不久,海明威跑來,說他們決定回美國,好好花一年時間賺錢,再回巴黎寫作。過了一年,他們真的回來,還帶著剛出生的小孩,認葛楚為教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