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外傳(九)葛楚史坦與海明威】

【收藏家外傳(九)葛楚史坦與海明威】

兩個機智非凡的鬥士在一起,少不了機鋒對話。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有一段生動地描述:

   「她們似乎更喜歡來我的地方,也許是地方小,更顯得親密吧。史坦女士坐在我地板床上,要了我寫的東西來看,然後說她喜歡。除了《在密西根》

『好是好,』她說:『那是毫無疑問的,但這東西上不了檯面!意思就像一個畫家的畫,沒法在畫展掛出來,因為沒人會買。』

   『但如果用詞不至於粗俗,只是想用人們實際會用的詞有何不可呢?只有那種詞才會讓故事更真實,你得用啊!』

   『喔~你完全沒抓到重點』她說:『你不能寫任何上不了檯面的文字。那根本沒意義,錯誤而且愚蠢!』」

  海明威暫沒繼續爭辯,接著提到葛楚想把自己的文章登在《大西洋月刊》,還登不上,卻嫌他的文筆還沒好到足以上《週末晚報》。海明威當然不會就此罷手。有一天,小說家兼《跨大西洋評論》的總編輯,福特‧馬多克斯‧福特出現在巴黎。海明威興奮地從中牽線,促成葛楚的《美國人的形成》在這個重要的文學月刊連載,而海明威也因而擔任客座編輯。他敘述編輯校對《美國人的形成》的痛苦過程。

「雖然她想出版,得到公開的肯定,尤其是那冗長得不可思議的《美國人的形成》。但她厭惡勘誤校稿的沈悶差事,也不認為提高文章的可讀性是她的義務。

   文章的開頭,宏偉動人,通篇可見熠熠光輝的智慧。但看到後面,是無止境的囈語重複,一般稍微勤快的作者,都會把這種東西丟進廢紙簍。我很清楚,我被迫這麼做。沒錯,就是被迫。因為福特‧馬多克斯‧福特要在《跨大西洋評論》連載,我知道這會扭轉人們的評論,因此我得校讀史坦女士的全文,因為她不喜歡這個差事!」

1920年代,許多英語系的作家來到巴黎,形成一個相當活躍的文學圈。他們之中有人參與過歐戰,親臨死亡的威脅。他們帶著戰爭的陰影與創傷回到家鄉(尤其是美國),卻對社會的安逸和膚淺感到不滿。他們對於美國(英國也是)的出版審查,以及不斷擴張實施的禁酒令感到不滿。相對的,巴黎的出版較為自由,加上法朗幣值便宜,作家和出版商紛紛來到此地發展。因此,除了藝術,巴黎進一步成為西方世界的文學之都。

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就是指1920年代經歷一戰的青年,葛楚、畢奇和這個世代的作家多有所交往。首先說出「迷惘的一代」的人,是葛楚‧史坦。海明威在葛楚逝世後,寫下這段兩人抬槓的典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