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外傳(七)分道揚鑣後的情懷】
李奧自視為藝術趨勢的先知,但在葛楚的反動下,他難以對抗立體派的來勢洶洶,那些令人不怎麼舒服的畫面,開始蔓延到弗勒呂斯街宅邸的牆上。李奧從現代藝術的權威,變成了古典的護衛,他的身影逐漸變得模糊,也漸少聽聞他的高談闊論。
拉開兩兄妹距離的另一個因素,是愛莉絲・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托克拉斯原與麥可・史坦是舊識。
1907年,她陪同舊金山友人來到巴黎。初次見到葛楚時,托克拉斯就為對方充滿自信的神采,低沈的嗓音和爽朗的笑聲所吸引。3年後,她搬進史坦兄妹家。星期六夜晚沙龍的主持人,已漸漸由葛楚擔綱。葛楚和賓客討論「藝文大事」時,不喜歡眷屬插話打斷,亂了她的思緒,托克拉斯就會招呼她們到另一個房間,聊些女人的話題。
李奧失落地寫信給友人:「我是個滿心歡喜的局外人了,就像任期將屆的總統,心情愉快地卸任。」
1914年,李奧離開弗勒呂斯街,移居義大利。分手時,兄妹協議收藏品的所有權。李奧取得的作品,多屬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沒有一件畢卡索的作品。協議中,最令葛楚不捨的是塞尚的「蘋果」。李奧給葛楚的信中提到:「塞尚的蘋果,於我有無法取代的意義⋯⋯妳恐怕得把這損失當成是神的旨意。」為了安慰葛楚,畢卡索畫了一幅蘋果的水彩畫,當成聖誕節禮物,送給葛楚和托克拉斯。
1914至1918年,歐洲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弗勒呂斯街大門深鎖。歐戰結束後,星期六夜晚的沙龍再度登場,只是,來訪的客人和以往有所不同。往昔的密友都成了大畫家:馬諦斯搬到尼斯,很難見得到面;畢卡索的畫已貴得買不起。而阿波里奈爾則在大戰中因病去世。
葛楚的重心轉移到寫作,她希望在英文刊物寫東西,因此需要閱讀相關的資料。有朋友提到,巴黎開了一間英文書店——「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老闆是個美國人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 1887-1962)。
畢奇是牧師的女兒,小時候曾隨父親駐區巴黎。後來,她回到巴黎做研究,找到一間名為「書友之家」(La Maison des Amis des Livres)的書店,老闆是愛德琳・莫尼耶(Adrienne Monnier)。由女性經營的書店,在當時極為罕見。大戰以後,經濟狀況普遍不佳,能買得起書的人不多,於是她成立一個借書俱樂部,會員只需付少許會費,就可以在店裡借書。畢奇與莫尼耶一見鍾情。隨後,在莫尼耶的協助下,畢奇在對街不遠處,開了莎士比亞書店,專銷英文書籍,也成立借書俱樂部。而畢奇則幫莫尼耶引進英文作品的法文譯本,並邀請英文作家與當地讀者會面,作為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