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天才入侵(五)進入藍色時期】

漸漸地,畢卡索把心底的憂鬱和物傷其類的感觸,透過藍色調的作品表現出來。這段期間,他流浪於巴塞隆納和巴黎,畫的主題淨是乞丐、遊民、老人、貧困母子等社會邊緣人。

這除了反映他注視社會底層的現實環境外,我想,他可能也從高更的作品得到啟發。在巴黎時,他曾在朋友處,看過許多高更的作品。高更的大溪地繪畫,展現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模式,它象徵禮失求諸野,返璞歸真的微弱願望。相對的,畢卡索欲藉陰暗角落的描繪,反諷歐洲資本家與中產階級所營造的矯揉造作、浮華無實。雖然他呈現卑微而殘酷的現實,但畢卡索描繪的人物,身形變長而有韌性,賦予人物尊嚴的氣質,散發詩意的氛圍,他們彷彿是人類內心世界的主宰者。畢卡索這段時期的創作,一般稱為「藍色時期」(Blue Period)。

老吉他手(法:Le Vieux Guitariste aveugle / 英:The Old Guitar Player) 畢卡索(Pablo Picasso)油畫 1903-1904, 122.9 cm × 82.6 cm 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作品,除了深受好友去世的影響,繪畫中出現的頎長嶙峋人體,充滿凝重沈鬱的空間氣息,也得自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艾爾・葛雷柯(El Greco, 1541-1614)[1]的影響。來自希臘的葛雷柯,是西班牙三大畫家之一。他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但繪畫風格可說是古典唯美主義的反叛。葛雷柯筆下的人物瘦長變形,缺乏平衡;他所鋪陳的空間氛圍,緩慢而凝重,凸顯人物的深刻情緒,讓畫面充滿戲劇性張力。這種畫風,後人稱之為風格主義(Mannerism)[2]

歐貴茲伯爵的葬禮 (西:El entierro del Conde de Orgaz / 英:The Burial of the Count of Orgaz) 葛雷柯(El Greco)油畫1587, 480 cm × 360 cm 托雷多 聖多默堂(Iglesia de Santo Tomé, Toledo)

畢卡索運用葛雷柯的風格主義手法,賦予現代化的詮釋,成功地開展屬於自己的「藍色時期」(1901-1904)。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1] 艾爾・葛雷柯(El Greco)是一種別稱,西班牙文是「希臘人」的意思。葛雷柯出生於希臘的克里特島(Crete),後來移居到威尼斯和羅馬,最後定居在西班牙的托雷多(Toledo)。葛雷柯的作品多以希臘文署名(Δομήνικος Θεοτοκόπουλος),但鮮有人懂,而他的西班牙語翻譯名「多米尼克·提托克波洛斯」(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又不容易記,所以「希臘人」(El Greco)成了他的別名。他能以「希臘人」得名,也看得出葛雷柯在西班牙,甚至是歐洲藝術史所享有的地位。

[2] 風格主義也有人以矯飾主義、形式主義稱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