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有感於大溪地逐漸失去原始文化,並為尋求更低的生活費用,高更遷移到東北方,一千四百公里外,馬克薩斯群島[1](Marquesas Islands)中的希瓦奧亞島(Hiva Oa)。在那裡,或許感應到外祖母芙蘿拉的靈魂呼喚,他自行印刷報紙,為原住民發聲,鼓吹反殖民政府的抗稅活動,反抗天主教會在這天堂樂園所宣達的歐洲價值觀。
至於個人的創作,高更不再追求新的形式,也不塑造冠冕堂皇的論述。他的畫作元素變得單純樸拙,許多作品的主題與追憶過去有關。《沙灘上騎馬的人》讓人聯想到竇加,而《椅子上的向日葵》,則是追憶梵谷之作,兩者皆為系列主題
的作品。


不久,高更的健康再度惡化,也啃食他的心靈,於是起了回法國的念頭。然而,好友回信勸他:「您是卓越非凡、充滿傳奇色彩的藝術家,從無垠的大洋洲,創作出極有深度、無人能夠摹仿的崇高作品。對世人來說,您已從地球表面消失,埋身於偉大的藝術。現在如果突然回來,會造成傳奇的破滅。」[2] 高更也就留了下來。
隔年,1903年5月8日,高更病逝於希瓦奧亞島,時年55歲。當死訊傳到天主教會,主教馬丁(Bishop Martin)寫下:「一個可憐的人死了,他是個知名的藝術家,上帝和道德的敵人。」
【敦南藝術講堂/繁星巨浪】北方的文藝復興 歡迎報名:https://bit.ly/2PUqH8n
[1] 又稱馬貴斯群島
[2] Daniel de Manfred (1902) 給高更的信,寫於巴黎。Ann Morrison (Mar 2011). Gauguin’s Bid For Glory. Smithsonian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