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高更:原始的呼喚(一)尋找熱帶工作室】

雖然後來大多待在布列塔尼,但阿凡橋已變成觀光勝地,漸漸失去純樸清幽的魅力,高更便轉到附近觀光客較少的普渡(Le Pouldu)。他越來越不能忍受文明的喧囂與壓力。對高更來說,巴黎只是物價高昂的商業市場,但他的作品卻遲遲未能打開銷路,讓他難以在大都會立足;如今,即便在布列塔尼,他也被逼得必須轉換陣地。

至於家人,他多少仍心有所繫,在斷斷續續與妻子往來的信件中,會讀到他詢問孩子狀況的語句。然而,這極可能是血緣多過於親情的關照。高更對梅特已經沒有任何殘存的感情。他寫道:「妳信上用了一特別的詞:『感情』。從過去多年的經驗,我必須承認,我不懂那虛構的東西。我相信感情和黃金有些關聯吧!擁有越多黃金的人,就越有感情。」[1]

法國的一切,似乎沒什麼好留戀的。輾轉掙扎之餘,他想起梵谷「南方畫室」的理想(即「黃屋」)。高更想尋找一個異於北方色彩的理想樂土,建立「熱帶工作室」,讓藝術家在這裡脫胎蛻變,激發新的創意,為歐洲繪畫開拓出新的方向。在高更眼中,阿爾不過是個南方的「入口」,而非終極目的地。

高更幾乎是拿起地球儀來挑選「熱帶工作室」的地點。他先對越南產生興趣,幾度探詢當地公務員的工作機會,但始終沒有下文。之後,他看上馬達加斯加,但在打聽到當地人為開發程度頗高以後,便意興闌珊。

期間,有部轟動的小說《羅提的婚姻》[2],引起他的注意。這部作品是法國海軍軍官朱利安・維奧(Julian Viaud)[3]的自傳體小說。故事敘述一個法國軍官在派駐大溪地兩個月期間,對異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他穿著當地人的衣服,積極學習當地語言,探究毛利人的習俗,並和當地女子產生戀情。他逐漸融入這個原住民社會,體驗一段如夢似幻的經歷。維奧出書時,甚至採用書中主角「皮耶・羅提」(Pierre Loti)作為《羅提的婚姻》作者筆名。「羅提」(Loti)是大溪地語「紅花」的意思,維奧用以紀念大溪地在他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記。此書一出,大受歡迎,甚至有論者拿左拉的寫實主義小說與之做鮮明的對比。「皮耶・羅提」也從此成為維奧所有著作的筆名。高更受到這本書的吸引,決定去大溪地[4]

逐浪之女 或 水神(法:Dans les vagues, ou Ondine / 英:In the Waves or Ondine In the Waves) 高更(Paul Gauguin)油畫 1889, 92.5 cm x 72.4 cm 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美術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Ohio)

【敦南藝術講堂/繁星巨浪】北方的文藝復興 歡迎報名:https://bit.ly/2PUqH8n

[1] 高更(1890年12月)給梅特的信,寫於巴黎。Maurice Malingue (Ed), Jenry J. Stenning (Trans) (1949). Paul Gauguin: Letters to His Wife and Friends (p.153). MFA Publications.

[2] 《羅提的婚姻》(法:Le Mariage de Loti / 英:The Marriage of Loti)

[3]  在19世紀,法國的帝國勢力雖逐漸下降,但海外仍有大量的殖民地。朱利安・維奧隨著海軍巡航,遍歷世界各大洲。他以極為生動優雅的筆觸,將個人的所見所聞以及親身經歷,寫成一部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他書中所述及的場景,也成為許多讀者嚮往的觀光景點。維奧著名的作品有:《阿姬雅黛》(Aziyadé,又名Constantinople,敘述一個軍官與土耳其女孩在伊斯坦堡邂逅的情史)、《羅提的婚姻》、《一個非洲騎兵的故事》(Le Roman d’un spahi)、《冰島漁夫》(法:Pêcheur d’Islande/ 英:An Iceland Fisherman,有關一個布列塔尼漁夫到冰島捕魚的故事)、《菊夫人》(Madame Chrysanthème,一個士兵與日本藝伎短暫婚姻的小說)等等。

[4] Amelia Hill (Oct 7, 2001). Gauguin’s Erotic Tahiti Idyll Exposed As A Sham. The Guardia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