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前進布列塔尼的高更 (五) 獨攬功名】

高更完成《佈道後的幻象》後,原來要獻給當地教堂,但是教會神職人員覺得它「宗教性不足,又不怎麼有趣」[1]而拒絕。其實,高更對這幅作品也不怎麼有信心,但是旁人卻奉為傑作。後來,高更和他的追隨者,利用此次教堂事件作為隔年(1889年)「印象派與綜合派畫家聯展」[2]宣傳的話題。雖然畫展沒有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圈內人對「綜合主義」的認知與肯定,與日俱增,大家一致推崇高更為「綜合主義」的掌門人。

然而,這卻引起高更晚輩好友——埃米爾・貝納德(Émile Bernard, 1868-1941)的激烈反彈。

1886年初時,二十六歲的貝納德,在柯蒙[3] (Fernand Corman,1845-1924)畫室習畫。兩三個月後,從布魯塞爾來到巴黎的梵谷,也在弟弟西奧的安排下,進入柯蒙畫室。某天,柯蒙看到貝納德在一幅裸女畫塗上翡翠綠和朱紅色的線條時,覺得他肆意嘲弄老師的指導,憤而把他轟出去。回到家,貝納德父親知道後,氣得燒了他的畫具。父親命令他別再畫畫,進入家族事業,學做生意。他不依,企圖逃家未成。父母見貝納德心意如此堅定,最後只好支持。4月時,貝納德徒步近六百公里,一路前往布列塔尼。夏天時,貝納德在布列塔尼見到了三十八歲的高更,並拿出共同友人舒芬內克為他寫的介紹信,不過兩人並未有進一步的來往。

1888年,當高更再次來到布列塔尼時,貝納德也在此地。這回,他們熱絡了起來。一方面是他們都已和梵谷兄弟熟識,有共同的話題;另一方面,貝納德的母親和妹妹瑪德琳(Madeline Bernard)也來到這裡,高更非常喜歡瑪德琳。不過,當貝納德母親知悉以後,便禁止女兒和高更交往。後來,瑪德琳和拉瓦爾相戀,高更為此黯然神傷。

這一年,天賦極高的貝納德,創作出一幅風格新穎的《草地上的布列塔尼人》

草地上的布列塔尼女人 (法:Le Pardon de Pont-Aven Breton / 英:Breton Women in the Meadow) 埃米爾・貝納德(Émile Bernard)油畫 1888, 93 cm × 74 cm 洛桑 山謬・喬賽佛維茲收藏(Samuel Josefowitz Collection, Lausanne)

《草地上的布列塔尼女人》的核心概念是「簡化」。貝納德把整幅畫的背景塗上檸檬綠;人物的五官簡約成符號;所有人物的形體輪廓,描上清晰可見的線條,形成饒富趣味的裝飾性圖案。貝納德之所以有此耳目一新的筆法,除了受布列塔尼特有風情感染,日本浮世繪的啟發以外,先前在柯蒙畫室的同學安克坦(Louis Anquetin),可能也帶給他若干影響。這種畫風,後人稱之為分隔主義,意思是在簡化輪廓的構圖上,各個線條分隔圍起的平面裡,平塗單一色調的顏色。因為這種風格與掐絲琺瑯彩製作[4]的概念有若干吻合,故又稱之為掐絲琺瑯彩(Cloisonnisme)主義。

高更很喜歡這幅畫,遂提議以交換的方式,取得這幅貝納德作品。

一直以老師姿態指導貝納德作畫的高更,很快地在這種畫風的基礎上,加入神祕與宗教的元素,而獨占「綜合主義」創立者的光環,但卻從不承認年輕同伴的貢獻,令貝納德非常沮喪。

《繁星巨浪》已經再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1] Ann Morrison (March 2011). Gauguin’s Bid For Glory, Smithsonian Magazine.

[2] 有關「印象派暨綜合派畫家繪畫」(Peintures du Groupe Impressioniste et Synthétiste)畫展的由來和舉辦過程,在下一節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3] 有關柯蒙的背景,請參閱第七章《蛻變》一節。

[4] 景泰藍瓷器的圖案製作,是透過金屬細線來盤絲構圖,然後填上色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