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道後的幻象 又名 雅各與天使的格鬥
(法:Vision du Sermon – Combat de Jacob avec l’ange /
英:Vision after the Sermon – Jacob Wrestling with the Angel)
高更(Paul Gauguin)油畫
1888, 72 cm × 91 cm
愛丁堡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Edinburgh)
高更重回阿凡橋,依然受到駐地藝術家的歡迎。當《佈道後的幻象》完成後,受到藝術圈的高度矚目,高更的光環不僅僅是富有理想性的前衛畫家,新藝術路線的領航人,也是有魅力召喚眾多跟隨者的繪畫理論建築師。今天,《佈道後的幻象》已成為世人對布列塔尼最為熟悉的浪漫圖騰。
高更創作此畫的靈感,是取材布列塔尼當時流行的摔角活動並結合聖經故事而成的。這幅畫描繪一群女子在聽過佈道後,看見雅各與天使格鬥的幻象。這個故事來自《聖經・創世紀》第32章24-32節。
雅各是個憑藉個人意志和血氣,為自己掙得成就,開創未來的人。有一天,神派出使者與他搏鬥,一番較勁之後,雅各贏得這場角力。就在雅各以為制服了對方,勝負底定之時,使者只用手摸了雅各的腿,他的腿就瘸了。雅各領悟到,神的力量凌駕在他之上,隨即挽著祂,請求對方祝福。他知道對方不只是個天使,更代表神,有王者的力量。神藉之更改雅各的名字為「以色列」,表示祂使雅各認識自己,並靠主勝過自己的軟弱。
《佈道的幻象》的確是一種新型態的繪畫表現,而非標新立異的短暫泡沫。它之所以能夠在後印象派建立新的灘頭堡,形成一門宗派的代表作,主要是綜合了許多美學型態的實驗。
首先,在《佈道後的幻象》一畫中,高更以對角線分隔畫面,藉由環狀的透視法,透過眾人的目光投射及橫出的枝葉,將虔誠的婦女和幻影的格鬥場域,清楚地界定開來。整幅畫沒有特定的光源。高更捨棄光影的對比來產生刻意的聚焦,因此,作品呈現的是整體畫面的觀照,無需因為主角、配角、環境的層次安排,過度凸顯「主題故事」的意義鋪陳,而犧牲總合平面藝術的關照,也就是說,觀者不會偏看某個聚焦的部分,對整體的表面形式和訴求的內涵,會有完整的欣賞與思考。
其次,高更借用浮世繪的形體描邊技巧,創造有別於真實世界的神祕線條感,打造新的畫面語彙;當許多形體的黑色線條並列堆陳時,如:蕾絲頭飾、臉型、上衣圖案、白色襯裙等,會呈現出奇特的裝飾性效果,一種瀰漫神祕感的圖騰。
再者,因為採用邊線而圈圍起來的裝飾性圖案或圖騰,讓畫家得以擺脫無止盡的漸層混色,色彩的運用,也因此變得自由。譬如,高更將草皮塗成對比鮮明的紅色,挑戰我們的認知,反倒讓我們思考色彩投射的意涵,也誘使觀者進入聖經故事的神話場域。這種大面積、非自然背景色的色彩平塗,升高顏色在繪畫的角份量,引起我們對於色彩意義的省思與重視。
總體來說,高更 《佈道後的幻象》是他個人沉浸在主題想像後所展現的主觀概念。高更摒棄客觀事物的描繪,背離真實世界的再現,他專注畫面的平面表現,運用扭曲的輪廓線條和平塗色彩,產生簡約的裝飾效果,創造出與主題連結的圖騰或符號,綜合呈現出具有神祕感的主題。這種繪畫的概念,高更稱之為「綜合主義」(法:Synthétisme / 英:Sythetism)。
《繁星巨浪》已經再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