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始於繁華的高更(一) 鮮明的對比】

1880年10月,二十七歲的梵谷,進入布魯塞爾的皇家學院註冊,決心投入藝術創作,從繪畫的基礎課程學起。回首過往的十年歲月,他起先透過伯父的安排,進入歐洲享譽盛名的畫廊,從儲備幹部做起。公司有系統地拓展他的視野,讓他在海牙、倫敦和巴黎之間輪調,眼看前程似錦的紅地毯逐步展開,卻因商業運作的功利邏輯和庸俗價值,不見容於梵谷理想化的性格,產生無法妥協的衝突,最終只能放棄,無緣步上坦途。

之後,他嘗試投入傳播福音的道路,從蘭茲吉特(英格蘭東南部海港)輾轉到布魯塞爾,最後好不容易在荒涼貧瘠的比利時南部礦區覓得一職,卻為當地貧民散盡薪餉,教堂成了收容所,自己則落得像難民般的處境,被視為有辱神職人員的規範與形象,而遭教會逐出。一無所有的梵谷,像失心瘋的遊魂。在礦區晃蕩的三百多個日子裡,他領悟讀書和畫畫是自己僅有的興趣,既然無法傳福音教書,也許能在繪畫闢出一條道路。

於此同時,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已在證券商和銀行工作數年,累積可觀的財富。高更的社交圈,不只是光鮮亮麗的中上階層,藝文界人士也多所接觸,擁有前瞻的藝術品味,收藏不少印象派作品。尤有甚者,他的鑑賞力,不怎麼費力地就轉移到創作上。高更優異的繪畫和雕塑創作能力,讓竇加和畢沙羅驚豔不已,進而力邀他參加印象派畫家聯展。

1880年,高更帶著家人——包括太太和三個孩子——住進城南的新公寓。公寓的空間寬敞,能隔出一間個人工作室,讓高更得以心無旁騖地從事創作。此時,無論事業、家庭,或繪畫才能的肯定,梵谷與高更的對比,何止天差地遠!

在花園的家人 (法: La famille du peintre au jardin, rue Carcel /  英:The family of the painter in the garden) 高更(Paul Gauguin)油畫 1881, 87 cm x 114 cm 哥本哈根 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 (Ny Carlsberg Glyptotek, København)

然而,保羅・高更後來的生命歷程卻曲折坎坷,眾叛親離,最後孑然一身地離開人間。無情驟變的局勢固然讓他跌入困境,但令人難解的性格,更深刻影響他的人生路徑。要試著梳理高更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抉擇,必須追溯他的家族血緣,才能一窺究竟。

高更的父親,克洛維斯・高更(Clovis Gauguin),曾擔任報社記者,是個熱情擁護共和政體的支持者。1850年,眼見第二共和政體搖搖欲墜,路易・拿破崙展露稱帝的野心,父親決定帶著妻小一家四口,坐船前往秘魯,投靠舅公。不料在航行途中,克洛維斯因心臟病突發過世。從此,甫滿兩歲的高更,在秘魯度過難忘的童年。事實上,除了後天環境的薰陶,母系家族的遺傳,對高更的一生產生更頑強的影響力。

【敦南藝術講堂】 西洋藝術從頭開始 不再錯過 :https://bit.ly/2t4MMa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