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了普羅旺斯第一個漫長的夏季,陽光與大地孕育的農作植物逐漸熟成,滋生繽紛豔麗的色彩,也豐富了梵谷的調色盤。他以極誇張的弧形透視法,為我們展現美好秋日的葡萄園。

我推測,《紅色葡萄園》是對法蘭德斯畫家老彼得・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de Oude, 1525-1569)的致敬與對話之作。

《雪地獵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
畫中三個獵人吃力地移動他們的腳步,不單是因為雪地行走不易,他們乏善可陳的狩獵成果——只有一隻垂掛在獵人的肩上的野兔——恐怕才是令人無力的原因,連隨行的獵狗都垂頭喪氣。就要回到山谷的村莊之際,看見村民家人在結冰的湖面嬉戲,獵人心中恐怕更是近鄉情怯,因為遠方冷峭的雪山峻嶺,逼迫他們要面對一個嚴肅的課題:漫漫長冬該如何度過?1878年底,梵谷被差遣到比利時礦區時,地面上覆蓋著白雪,他就說:「所見的一切都讓人想起農夫畫家布魯蓋爾筆下的中世紀圖畫。」[1]
繪畫史上,這可能是最早以如此宏偉的透視法架構來涵蓋這般寬廣大地的作品。讓我們用下面的圖示,來還原畫家如何運用透視法,在平面畫布上產生立體空間的景深,並結合構圖,形成畫面的穩定結構。
梵谷的《紅色葡萄園》採用類似的大場景透視格局,揭示南國美好豐盛的秋收季節。相對於《雪地獵人》冰天雪地的灰白冷冽,《紅色葡萄園》彷彿是鄉間的嘉年華。在黑色木條架撐起的園地裡,滿簇結實纍纍的葡萄串,有紅色、紫色和綠色,農婦要不彎著腰採收,要不準備抬起裝滿葡萄的圓桶,送到馬車上。在馬車前方,撐傘的綠衣女人好整以暇地監視這忙碌的場景。一長列青綠色的樹,沿著葡萄園左側邊界,往太陽的方向呈弧狀排列,直到地平線遠方的紅瓦土牆屋舍為止。地平線上的秋陽,已近昏黃,光線不再刺眼,它親切而清晰的輪廓,溫煦地見證富饒的秋收。
我這裡指稱的弧形透視,請看下面圖解,便可理解梵谷的巧妙運用。
《紅色葡萄園》是梵谷在世時唯一在畫展售出[2]的作品,,便可理解梵谷的巧妙運用。交易金額是400元法朗,買主是後印象派畫家兼收藏家安娜・布西(Anna Boch, 1848-1936)。
[1] 梵谷(1878年12月) 給西奧的信,寫於華斯美。果云(譯)(1997)。《梵谷書簡全集》(頁91)。
[2] Walter Feilchenfeldt (2013). Vincent Van Gogh: The Years in France: Complete Paintings 1886-1890 (p.16). Philip Wilson Publishers. 筆者按:許多文獻(包括Vasko Kohlmayer的文章在內)宣稱《紅色葡萄園》是梵谷生前唯一售出的作品,這並不完全正確。從他的書信得知,梵谷早期曾私下賣給谷披爾畫廊海牙分公司經理戴士提格先生(Herman Gijsbert Tersteeg),但價格極低,一幅畫約10法朗左右。然而,這屬於私下救濟的性質,算不上商業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