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也運用《朗格盧瓦橋》的方式來處理人物畫,也就是以日本浮世繪式的線條勾勒輪廓,使用明亮俗麗的色彩和具有律動的線條,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然而,孕育於日本的細膩、精緻、平滑的線條,到了生活在普羅旺斯大地的梵谷手上,演化為粗獷、澎湃、熱情。他初抵阿爾時,在一封寫給貝納德的信上(1888年3月18日),雄心壯志地說 :「即使日本在其本土停滯不前,日本的藝術仍能在法國土地上跨步前進。」
在《郵差魯蘭的畫像》上,梵谷選擇海軍藍和鉻黃為主色調,令人聯想起馬奈的《吹笛男孩》,人物的姿態散發樂音悠揚的律動感。文生創作此畫時,提到對肖像畫的喜愛:「我想換換口味,多畫些人物,改善作品的最佳最便捷的方法,莫過於製作人物畫了。當我畫人物時,往往很有信心⋯⋯它使我能夠培育內心最奧妙的質素。總之,它是繪畫中能夠撼動我心的東西,最能令我感到永恆。」[1]
魯蘭是文生在阿爾少數來往的朋友,為人友善熱情。文生形容他:「蓄有大鬍子的臉孔,很像蘇格拉底,是個相當有趣的人。我不知道是否把我對他的感覺畫出來,他像老唐基[2]一樣富於革命性,他是一個真正的共和主義者。」[3] 於此,梵谷將藍色所傳達的寬闊慷慨,及其色系所象徵的民主共和普世價值,套在魯蘭身上,忠實而豁達地彰顯畫中人物的性格與信仰。
魯蘭很欽佩文生的才華,知道他付不出錢請模特兒,樂意騰出時間讓他畫肖像,而文生也回贈一幅肖像畫給魯蘭。接著,魯蘭也說服有點怕梵谷的太太,讓她當模特兒。

在《魯蘭夫人》的系列畫作中,梵谷以象徵自然生生不息的綠,搭配隱含強烈生命力的向日葵壁飾,象徵她是孕育呵護家族的大地之母;魯蘭夫人手裡拿著牽引搖籃的繩索,更強化她維繫家庭生命線的中心地位。
最後,魯蘭甚至出動家裡所有的小孩,包括十七歲的阿曼、十一歲的卡蜜爾和四個月大的的嬰兒馬歇爾,來當文生的模特兒,這一系列至少數十幅的肖像畫,每一幅都極富感情與生命力,非常精彩。看到這裡,你心底是否忍不住讚嘆 : 梵谷是個不折不扣的色彩學家 ! 他這樣的才華是怎麼來的? 限於篇幅,將來我們會進一步的探討。

[1] 文生(1888年7月)給西奧的信,寫於阿爾。果云(譯)(1997)。《梵谷書簡全集》(頁424)
[2] 老唐基(Père Tanguy),本名(Julien François Tanguy, 1825-1894),巴黎的畫材顏料商,熱衷推展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畫,店裡常懸掛他們的畫,也願意以畫抵賬。
[3] 文生(1888年6月)給西奧的信,寫於阿爾。果云(譯)(1997)。《梵谷書簡全集》(頁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