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愛山?
山是我們日常地理景象的一部份。過去一二十年,久居在外的人多了,見面時常聽到的感嘆是:「那個城市沒有山,很無聊,待了幾年都不習慣!」山,成了台灣旅人共同的鄉愁。
除了能夠登高望遠,讓我們沈浸在自然起伏的風景以外,山是談戀愛的地方,也是洗滌心靈塵埃之處,讓我們有更多的自我對話和反省的空間。在小油坑地熱區的一塊導覽牌上這樣寫著:「煙雲翻覆態無窮,人情雅俗百不同,我在塵中想巖谷,彼在巖谷想塵中。」
山,不僅是旅人的故鄉,也是所有都市人的鄉愁。

塞尚待在五光十色的巴黎時,想必懷念家鄉附近的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rie)。年少時,他的足跡所至之處,視線總離開不了聖維克多山;不論是流過埃克斯的亞爾克河(L’arc),給左拉信裡一再提到的勒托洛內(Le Tholonet),或是勒托洛內附近的湖(現已命名為左拉湖,Lac de Zola),都可以遠望或近看聖維克多山。《休息的浴者》地點就在勒托洛內(Le Tholonet,左拉湖附近),這幅畫見證青春友誼的時光記憶。這幅1875年的作品,看得到塞尚早期強烈旺盛的想像力,畫面充溢著仙境般的氛圍。
聖維克多山在埃克斯東邊,高度雖然只有1107公尺,遠遠不能比擬日本的富士山,西雅圖的瑞尼爾山(Mountain Rainier,從溫哥華也看得見)或土耳其東境(與伊朗交界)的亞拉拉特山(Mountain Ararat)。但是從地勢平緩的埃克斯往東望去,聖維克多山從平原拔地而起,巍峨聳立,確有聖山的氣勢。尤其山頂和山棱線裸露著綿延的石灰岩,即便在夏天,也讓人有白雪覆蓋的錯覺。
1901年,塞尚在埃克斯北郊丘陵坡上,建造一座簡樸的兩層樓畫室。凌晨時分,他經常從畫室出發,往上步行約兩公里,到達一處瞭望點,畫他喜愛的聖維克多山。無論在哪裡畫風景畫,他經常在一個定點,維持一個姿勢不動,讓視覺和感官浸透,經過一番研究、思考和冥想之後,才在畫布上一筆一筆表現出來。在現存的作品裡,我們可以找到87幅聖維克多山的形象。以他必須一再反芻思辨才謹慎下筆的習性,這些畫恐怕要花二十餘年的光陰才能完成。
塞尚曾說過一段話,或能幫助我們了解他何以能夠忍受孤寂,創造這新形態的繪畫:
「羅浮宮是我們學習閱讀的一本書。但是,我們不能只是滿足於沿襲前輩畫家的優美畫法。為了研究優美的自然(萬物),我們必須從中學習,努力使心靈得到自由,依據我們個人特質來表現自我。經過時間和反省,我們漸漸地修正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最後我們終於能夠理解」
【繁星巨浪 藝術講堂】2018年一月 晚間班/下午班 開始報名:http://bit.ly/2AuCGm2
【擁抱絲路:挑戰不可能的夢想】我的絲路大夢:http://bit.ly/2AyvBnF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主題圖片: 聖維多克山 (Mont Sainte-Victoire) 塞尚(Paul Cézanne)油畫 1887, 67 cm x 92 cm倫敦 科陶德美術館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