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塞尚的寧靜革命(中):從印象到後印象的蘋果】

塞尚不把觀者的喜好品味納為作畫的考量因素,堅持開拓一條未有人跡的道路;如果沒有相當的素養和自由的心靈,不容易領略這看起來不怎麼美的新形態藝術。因此,他受到的冷落嘲諷遠遠多過肯定的聲音,畫的銷路不穩定,對藝評家的激烈反應幾乎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這恐怕也是他想遠離巴黎的原因之一。

某回,塞尚到吉維尼拜訪莫內。用餐的時候,一位陌生友人談到對塞尚作品的看法,儘管有不少正面的論點,但話沒說完,塞尚竟生氣地站起來,收了包包,奪門而出,由此可見一斑。

我可以猜想得到,左拉本於自然主義的思維(亦即人的後天發展受到家族基因的制約),認為好友的個性限制了藝才的潛能。有一回,美裔女畫家瑪麗・卡薩特[1](Mary Cassatt, 1844-1926)和一群藝術家在巴黎郊外鄉間用餐,塞尚也在場。她對這位狀似流浪漢的第一印象是:「初見他的模樣,很讓人驚駭。他囫圇吞嚥了湯,舉起碗,把裡面的殘肴倒在湯匙上;他甚至抓起帶骨的肉,用手指把肉挑出來吃⋯⋯儘管他的字典裡沒有『禮儀』的詞彙,他待人和善的程度卻無人能比。」[2] 卡薩特所描述的塞尚,說明他原始淳樸的個性,沒有因為巨額的財產繼承而改變。就在同一年(1894年),一群朋友來到莫內家聚餐。從未謀面的羅丹向塞尚握手致意,他大為感動,含著淚激動地對莫內說:「羅丹先生一點都不高傲,他握了我的手!」用完餐後,在道別的途中,塞尚竟在羅丹面前跪了下來,再次向他的握手之情致謝。[3]

除了性情極為天真自然,塞尚也不善於言詞的表達。剛剛開始加入作畫行列的高更,非常欣賞塞尚的畫,買過幾幅作品。他曾對引領進入繪畫創作的畢沙羅說:「塞尚先生是否找到了讓人接受作品的模式?如果他能揭示作品中複雜而濃烈的思緒與情感,請設法用另類療法讓他在睡眠狀態下娓娓道來,分享給在巴黎的朋友。」[4]

或許,當時塞尚還無法言簡意賅地整理出清晰的思路,畢竟他身處在新藝術語言的煉造過程當中,還無法為自己的實驗下定論。到了晚年,他不但能侃侃而談,對於大眾的見解和藝評家的看法也有深刻的洞悉。他曾在一封信裡寫道:

「品味是最好的裁判,但擁有者稀。實際上,藝術只與極少數人對話。藝術家必須蔑視沒有個性的知性見解,他必須了解文學的思考經常讓繪畫偏離真實的道路——亦即具體的自然的研究——以至於長時間迷失在捉摸不定的思辯之中。」[5]

塞尚畫過很多蘋果,有人說蘋果象徵他和左拉的友誼;另一個務實的觀點是:蘋果可以久放,不易變色腐壞,很適合下筆需要反覆推敲,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作品的塞尚。   年輕時,塞尚曾躊躇滿志地說:「我要用蘋果來征服巴黎!」然而要達到這個地步所需的時間,超過塞尚的想像⋯⋯

寫到這裡,您是否來分享一下對塞尚蘋果的看法?推敲他愛畫蘋果的原因?

主題油畫:蘋果與靜物 (Still life with Apples)1890, 35 cm x 42 cm 聖彼得堡 埃米塔吉博物館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繁星巨浪 藝術講堂】開課報名中,詳情請見:http://bit.ly/2A7U9A2

《繁星巨浪》張志龍著,布克文化,九月十五日出版。

[1] 瑪麗・卡薩特是印象派畫家,曾師從畢沙羅,也對竇加的作品心儀不已。在竇加的引介下,卡薩特參加了幾次印象派畫家聯展。

[2] Paul Trachtma (Jan 2006). The Man Who Changed the Landscape of Art. Smithsonian Magazine.

[3] Michael Doran (Ed) .Julie Lawrence Cochran (Trans). (2011). Conversation with Cézanne (p.3-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Alex Danchev (2012). Cézanne: A Life (p.286). Pantheon Books.

[5] 這段話摘自於塞尚寫給埃米爾・貝納德的信(Émile Bernard, 1868-1941)。潘襎(編譯)(2007)。《塞尚書簡全集》(頁269)(信件日期:1904年5月12日)。藝術家。(John Rewald Ed. 1941. Paul Cézanne Letters.)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