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印象派著重對光與色的表現,可以表現個人感受呢?莫內的《聖拉查車站》可以為我們揭開第一層面紗。
以莫內的《聖拉查車站》為例,車站外的建築物、火車頭的造型、車站頂棚的鋼架梁柱和地上的鐵軌等等,完全以色點的方式組合成物象,看不到物體的質地、有棱有角的線條和形體體積。莫內欲描繪的是蒸汽火車進站所產生的煙氳瀰漫及其當下的視覺印象。
透過莫內的觀察與分析,火車不斷冒出的蒸汽,會因爲火車動力狀態、視覺距離遠近及其週遭環境的差異,讓景物產生瞬息萬變的光影色彩,更具體的說,煙霧的形體型態、漂浮流動的形式和顏色的變化,會對天色、光線、建物等產生迥異的視覺效果。因此,我們可以說,「空氣」才是《聖拉查車站》描繪的主體。
莫內的目的,不僅僅是透一雙極出色的眼睛,觀察到難以掌握、變化萬千的氤氳型態;他更要把此情此景所投射的飄渺幻境,一個逝去便不再復返的當下感受,透過畫筆,留在畫布上。也就是說,莫內畫的,不是一個高解析的、客觀的煙霧畫面,而是摻有個人想像的「幻境」感受,一種令人回味的情懷,接近夢幻的迷濛畫面。
印象派為了抓住逝去時光的瞬間感受,以「空氣」為描繪的主體,消融了事物的形體,這是印象派對古典主義的一大革命。印象派長期在戶外自然環境作畫,為了掌握光反射在物體呈現的色彩,他們發現另一個古典主義的缺陷。
從基本的色彩理論,我們知道有紅、黃、藍三原色,若將三原色相互配對混色,會產生橙、綠、紫等顏色,它們都是最鮮豔的明色;再加上靛色,就是彩虹的七個顏色。如果這些有色光合在一起就會成為白光;但如果它們是顏料,將之混在一起,卻會變成黑色。色彩顏料混的越多種,色彩就越混濁,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古典繪畫,看來雖然和諧穩重,但色彩常流於暗沈混濁。
印象派理解到這一點,他們從馬奈的基礎往前跨一步,作畫儘量使用明色。如果需要呈現其他的色彩,譬如黃橙色,他們可能不會把黃色與橙色(黃色與紅色的混色)的顏料在調色盤上混合成黃橙色,塗上畫布,因為那樣的混色帶有些許灰濛感。他們採用的方法是運用短筆觸,分別畫上許多小的黃色和橙色色塊(或色帶、色點),將它們並列並排在一起,成為物象的一部分,那麼遠看時,我們的眼睛會自動調色,看見黃橙色的效果。這樣做,不但保有黃色和橙色的明亮度,而且因為將不規則的色塊並列,還會產生畫面色彩的波動,與傳統細緻平滑的沈靜效果截然不同。
這種清新明亮的色澤,在莫利索的畫作最能感受得到,如《花園裡的尤金・馬奈和女兒》(請參見【解構印象(中):印象派怎麼關上古典繪畫的大門?】)、《夏日》等作品。每看到這樣的畫,就感覺像是甫完成的簇新之作,無法想像它存在超過一個世紀。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註:主題圖片為
聖拉查車站(La gare Saint-Lazare)
莫內(Claude Monet)油畫
1877, 75 cm x 105 cm
巴黎 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