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最初是代表一群反叛體制的前衛獨立畫家,但發展到後來,漸漸成為採用特定繪畫風格與理念的畫派,這群人以莫內、莫利索、畢沙羅、希斯里等人為代表。堅持印象派理念作畫的畫家,拋棄了古典主義注重的線條、塑形,繼續在馬奈打破主題位階的基礎上(由高而啲分別是歷史畫、人物畫、風景畫、動物畫⋯⋯),畫個人喜愛的題材,尤其是大自然;他們堅持在戶外作畫,藉由對光與色彩的全新發現與掌握,運用短而快的筆觸,畫出稍縱即逝的感懷,讓短暫的時光成為永恆的記憶。
終究,印象派畫家是怎麼開闢出這條大道,還順便關上了新古典主義的大門?
印象派之前,馬奈準確掌握波特萊爾對於現代風格的啟示,以傲人的才氣創作繼往開來的作品;揚棄傳統規範的價值領域(如歷史神話故事),繪畫現代事物與心靈思潮;從三度空間的透視構圖,轉為往二元平面的美學表現;他避免重複混色導致畫面的灰暗沈悶,儘量以鮮明的色彩取而代之;擺脫不斷琢磨的仔細描摹,運用快速而大膽的筆觸,傳遞瀟灑的藝術風格。這些革命性的創舉,給予印象派畫家諸多啟發,成就馬奈為新一代畫家馬首是瞻的領袖人物。
接著,他們在容金和布丹的開導下,探索光影的變化,教導他們不看物體的本色,而是看光在物體反射所呈現的色彩,運用色彩組合成物象以及藉由明顯的筆觸產生波動的視覺效果。漸漸地,印象派畫家採用這種方法,以色點、色帶與色塊描繪人、物體、空氣與自然,進而構成整個畫面。也就是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所重視的線條和塑形(form),以及用細膩平滑的筆法來描繪對象的手法,全被印象派畫家棄之不用。他們用許許多多的色點、帶狀的色條或色塊,「湊在一起」來形成整個畫面,畫裡不再有幾何線條。


當我們站在典型的印象派作品之前,如果貼得夠近,會發現沒有一片完整的樹葉、清晰可辨的面龐五官或具有厚實體積感的物體畫面,只看到滿布橫插倒竪的筆畫拼湊在一起;但若退後幾步,卻能辨視畫面內容,感受畫家所欲表達的物象、意念和情緒。
這好比希臘羅馬雕像的面龐不輕易顯露面目表情,以便專注於表現完美的肢體動作,追求永恆形態的美一樣;印象派追求「光」與「色」的表現以抓住個人對當下或逝去時光的感受,仔細描繪人、物和景致反而會專注在人的性格表情、物體的肌理觸感、自然環境的特徵,因而失去焦點,無法達成抒發個人感觸的目的。這點是勒魯瓦還無法理解、看不透的理念本質。
但是,為何著重對光與色的表現,可以表現個人感受呢?莫內的《聖拉查車站》可以為我們揭開第一層面紗。我們下週再聊!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註:主題圖片為莫利索(Berthe Morisot)作品《花園裡的尤金・馬奈和女兒》
(法:Eugène Manet et sa fille au jardin / 英:Eugène Manet and His Daughter in the Garden)
1883, 60 cm x 73 cm 私人收藏。
莫利索曾是現代畫家第一人——愛德華・馬奈——鍾愛的女人。他後來嫁給馬奈的弟弟——尤金・馬奈,也就是此畫的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