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風格:【傳奇的勞倫斯 T. E. Lawrence (上)】英雄不畏出身低

電影與真實人生
半個多世紀以來,《阿拉伯的勞倫斯》固然成就不朽經典,但也引來質疑聲浪。有論者指出電影與真實人生有別,勞倫斯的英勇事蹟被高度美化;有人覺得過追捧勞倫斯,對阿拉伯人不夠尊重,因而此片在部分中東國家遭到禁演;更有人說勞倫斯身為情報人員,參與英國殖民阿拉伯的陰謀,與電影情節差異甚大。

於此,容我這麼開場:電影的確與真實事件有別。接近四小時片長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折射出勞倫斯魅力的浮光掠影,但無法還原勞倫斯一生的傳奇。

成長背景
勞倫斯父親出身貴族,但因和女兒的家庭老師產生戀情,放棄遺產繼承權,離家私奔。他們為躲避外界眼光,輾轉遷居英國各地,後來躲到牛津郡,改名換姓,展開新的生活,生下五個兒子。排名老二的勞倫斯就在此求學成長。

勞倫斯在牛津大學主修歷史,對中古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與建築有深入研究。畢業後,曾參與敘利亞古城的考古探勘,研究中世紀的陶器,並練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至此,除了大學學歷可資一提外,無論從生長背景、所學專長或個人興趣來看,勞倫斯都側身於社會的非主流。

偶然充軍

一次世界大戰時,勞倫斯加入英國參謀本部,擔任地理繪圖與情報研判僱員。有一天,一位將軍來視察,勞倫斯被指派做簡報,但將軍見他平民模樣,轟了出去,嚷嚷要個軍官來報告。單位只好弄來軍服給他穿上,再去報告。身高約一百六十多公分的勞倫斯就這麼成了少尉軍官。

少尉軍官勞倫斯

身處於情報單位的勞倫斯,無論在倫敦或外派開羅,對於政府體系的官僚顢頇、派系之間的黨同伐異、大國利益交換,厭惡至極。後來因緣際會,他受指派為阿拉伯王子費薩爾一世(Faisal I)的英方聯絡官,費薩爾是麥加聖城的世襲守護者胡笙(Hussein bin Ali)的三子。一般人對於發派邊疆沙漠,過著遊牧民族如野營行軍的苦差事,多避之唯恐不及;但對勞倫斯來說,卻有如重獲自由的喜悅。

阿拉伯起義
原本,這只是代理資深聯絡官的短期任務,但任務告一段落時,費薩爾王子以視他為不可或缺的夥伴,堅持留下勞倫斯。原因再明顯不過:勞倫斯對阿拉伯文化、風俗、民族、地理知之甚詳,而且他對於建立大阿拉伯民族國家的理想,有捨我其誰的熱情。因此,王子特別賜給他象徵貴族的白色阿拉伯服裝,讓他能自由進出一般西方軍官所到不了的禁區和營帳,並受到族人的敬重和禮遇。

勞倫斯攝於阿卡巴

在阿拉伯,勞倫斯很快就適應荒漠生活,甚至比當地的遊牧民族貝都因人更能忍受燠熱與飢渴,在極不舒適的駱駝背上能騎乘三十個小時;私底下,他沒有遠離過去的養成與興趣;每當有西方同僚來訪,或返英行程時,勞倫斯聊的話題總離不開文學、歷史、藝術和古典音樂。
由於他隸屬英國情報單位,接觸許多最敏感的消息,深知英國與法國協議在戰後瓜分阿拉伯半島的利益,因此他冒著叛國罪的風險,告知費薩爾邪惡協議的存在,並大膽建議阿拉伯起義行動必須比英國積極,以實際的戰果掙得盟友地位,取得戰事主導權。如此,費薩爾才有機會實現父親胡笙的願景,成立一個統一阿拉伯世界的國家。

英雄不畏出身低
沒有受過一天軍事訓練的勞倫斯,非僅擔任幕僚顧問的角色。他深知阿拉伯人對於機槍大砲的渴望,而英國也藉此牢牢掌控對方,要他們退到大後方,成為英國機械化部隊的一支。但如此一來,阿拉伯起義只會變成英國對抗土耳其的工具。於是勞倫斯自動請纓,向費薩爾王子請命,帶領不到五十名的貝都因戰士,行經數百哩、缺乏水源的遼闊荒谷,攻克極具戰略位置的紅海港口阿卡巴(Aqaba,約旦南部)。

勞倫斯此舉並非出於愚勇。他若帶大批人馬穿越無人沙漠,會暴露軍事行動,容易遭受狙擊。因此,他獻計魚目混珠,派多組人馬,分散到不同地點作為掩護。而他則領軍前往阿卡巴,說服途中的部落領袖,加入反攻起義陣線。後來,勞倫斯果真成功說服原投靠土耳其統治的部落首領協助,獲得近五千名武裝人馬,是出發時的一百倍。當大隊人馬接近阿卡巴時,僅有數百人土耳其軍對發現大勢已去,因而勞倫斯輕易奪下海港。

此前,盟軍在中東的戰事乏善可陳,一敗塗地;現在勞倫斯一戰成名,成為西線戰事的大英雄。此時,他晉升為少校,雖然在大英帝國裡仍只是個不起眼的中下階軍官,但勞倫斯已掌控阿拉伯戰場的樞紐地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