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加的母親在美國路易斯安州那出生,不少家族成員在當地生根已久。竇加的弟弟何內(René De Gas)和亞胥勒(Achille De Gas)長大後,也移民到美國。1872年夏天,何內來到巴黎度假,驚見哥哥高超的繪畫才藝,慫恿他去美國探望母系家族的親友,斷言會受到英雄式的接待。同年10月,他們倆從巴黎啓程,取道當時世界最大港利物浦(Liverpool)、途經紐約,然後抵達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爾良。
他到了路易斯安那,眼見美國南方的風土和家鄉差異甚大,卻感受到這裡的文化卻和法蘭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原來,1682年,一名法裔探險家卡瓦利耶(René-Robert Cavalier, Sieur de la Salle),抵達密西西比河盆地。之後,他帶隊建立根據地,命名為路易斯安那(La Louisiane),法文意思是「路易的土地」,表示獻給法王路易十四,納入旗下的領地。其後,法國人和法屬海外殖民地居民(如海地)陸續遷入。

這塊領地曾在18世紀後期落入西班牙王國統治,19世紀初又被拿破崙收復,此時的「路易斯安那」,涵蓋密西西比河以西、洛磯山脈以東、加拿大以南到墨西哥灣的廣袤大地。但未久,法屬海地發生反奴役革命,成功擺脫殖民地身分而獨立建國。法國因此失去巨大的糖業貿易利益,而作為糖業出口港的紐奧爾良,不復往昔貿易樞紐地位;此外,拿破崙為了準備與英國交戰,需要龐大軍備經費,同時也希望美國對此保持中立態度,因此提議以1千5百萬美元的代價,出售「路易斯安那」給美國。1803年末,這項交易完成簽署,成為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士・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任內傲人的政績,他僅僅以每英畝土地三美分的代價,讓美國領土整整擴大了一倍!
竇加母系家族的先民,遠在紐奧爾良成為美國的一部分以前,就來到這裡。在路易斯安那,那些出生於當地的法蘭西人和西班牙人後裔,通稱為克里奧爾人(法:Créole / 英:Creole people)。他們多操巴黎腔的法語,信仰天主教。當子女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年紀,父母多會送他們回法國進修。後來,海外法屬殖民地移民大量遷入此地,包括海地、非洲和加拿大等等,克里奧爾人所涵蓋的人種更加多元,但語言仍維持法語。
對法裔克里奧爾人來說,法國仍是他們的祖國,是世界最具有文化氣息的首善之地。當他們獲知克里奧爾人的後代——竇加——成為法國的畫家,莫不引以為傲。因此,竇加的造訪是件光宗耀祖的喜事,而畫家也開心地為他海外的親戚繪製肖像。
竇加外祖父從事批發生意,後以經營棉花致富, 擁有許多房產。《棉花交易辦公室》畫的是竇加外祖父所留下來的家族事業一景。《棉花交易辦公室》是繼《歌劇院管弦樂團》之後,又一幅古典寫實、結構工整的畫作。交易室的空間從遠處牆角透光的門,沿著隔間窗牆延展開來,而畫裡人物次第出現則有如吊臂鏡頭的運鏡手法。
畫面的特寫從右下角描繪極為精細的帳務傳票開始,有兩張吊掛在藤簍邊的紙張指向距離觀者最近的主角:竇加的舅舅;一副事業有成的企業主姿態,好整以暇地瞇著眼,檢視手中的棉花樣品;接著到後面叼著煙、悠哉看報的弟弟何內;與何內隔著一桌棉花,倚窗站立的是另一個弟弟亞胥勒;之後,順著雅胥勒的視線,移到棉花桌上以及到其他品檢棉花的職員。整個交易室瀰漫著富裕克里奧爾商人的身段與氣味。
《棉花交易辦公室》裡的上流社會氣息以及由近而遠的游移俯瞰,讓我不禁想起電影《鐵達尼號》片頭的運鏡手法。當鐵達尼號在萬里無雲的滔滔海洋上全速起航,巨大船身下的海豚競相破浪前進,此時畫面移到甲板上掩不住興奮的大副,向船長遞上咖啡,報告可以準時抵達紐約的口信。意氣風發的船長豪邁地下達指令:「全速前進!」接著,鏡頭逐漸升高,帶著我們俯巡船長身後的雜役,然後滑升到各個甲板層上悠閒散步的乘客,貼近巨大煙囪,最後升高到鳥瞰整艘輪船的航行雄姿。
竇加完成此畫時,現代電影的技術還未誕生,更別說吊臂鏡頭、電腦動畫或無人機空拍了,但竇加的畫顯然具備了五十年後影像運鏡的目光。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