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這件事
偉大藝術家在意的不是「美」,而在於預見這些約定俗成的美已走到盡頭,難以衍生新的生命因此,他們必須另起爐灶,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探索我們還沒發現的美。然而,當他們好不容易創作出來時,多數人會覺得不美。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的生活和舒適圈找不到這新奇的概念和形式,我們會覺得突兀,這也是藝術家常給人疏離人群的感覺,因為他們處於先知的孤獨。只有當他們自己或其他跟進者,肯定這創新嘗試的價值,接著不斷應用,淬礪延伸,逐漸產生馴化的形式,而大眾也漸漸接受新的概念,才會覺得美。
美學品味與人生
當你若具備更豐厚的藝文涵養,欣賞的美術層次與範疇就更為寬廣,能夠辨別事物千差萬別的能力會隨之增加;這樣的能力,就是品味。
我曾長期在外商工作,也在上市公司服務,後來更參與企業的投資經營,我略知在商業階梯或財富追尋的跑步機上,永無休止、騷動不安;一方面我們有必須承擔的商業與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有感到極其匱乏的時刻。於是,許多人傾向以消費來換得救贖或療癒。問題是,人用錢所換得的事物和享受會在擁有過後迅速貶值,奮鬥所兌現的象徵有如握在手中的融冰一樣逐漸消蝕。
叔本華對於這種現象,歸結為人生「淪為一團欲望」的景況;當個人受欲望驅使投入工作,勢必得忍受商業機制與專業分工無情的理性支配,而藉由努力拚鬥以期盼獲得成就感、名聲和物質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弔詭的是,當階段性欲望獲得滿足的那一刻起,才得到的快樂卻迅速消退,落入寂寥無趣的狀態。於是,人生就在痛苦與無聊之間反覆擺盪。
我知道人因為各種現實條件或個性使然而無法完全擺脫擺盪的循環,但於純文學、純藝術與古典音樂等領域,在相當程度上與消費關聯很低,也與金錢價值的交換無關(還記得上次買書是什麼時候?買書、買CD占你的支出應不成比例的低吧)。但藝術、文學和音樂品味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貶值,反倒與接觸的時間和經驗而增長,人生的內容也會豐富起來。
你的品味影響藝術價值
多數人覺得藝術高不可攀,或曾嚐試接觸但屢屢有隔層山追求的挫敗感。這也是我寫《繁星巨浪》的目的—— 運用有別於純藝術語彙或學院評論,破除藝術為冷知識的刻板印象,邀請讀者一同置身於作品背後的歷史場景,以親臨現場的視野與角度,進入藝術的國度。
不少藝術本科的朋友讀過書後問我,為什麼學校不這麼教藝術史?也有藝術史研究所的朋友寫來,謝謝我用生動又貼近歷史現場的方式介紹藝術,這是專業學者難以做到的地步。
最後,回到本文的主題。如果具備相關藝文知識,了解藝術創作的內涵與精髓,但觀者感受可否凌駕原創者的理念?還是創作者主宰了詮釋的權利?別忘了許多藝術家在世時受人吹捧景仰,但一段之間之後隨風而逝,漸遭遺忘;也有很多藝術家對於他們自己的影響力未曾真正了解,譬如馬奈、塞尚、高更;至於梵谷,死前還在臨摹米勒(代表作《拾穗》)的農夫畫,並感嘆自己是第五流的畫家;梵谷全然不知自己的成就已超過他的偶像。
其實,藝術家多不敢論斷自己創作的價值,始終也在懷疑的腳步中邁進。當作品完成後,創作者便無法壟斷作品的意義,觀者的不同見解可能是對作品的無情否定,或者參與了作品的詮釋,豐富作品的面向與精神。也因此,作品本身成為靈魂交融的載體,跨越時空,傳遞歷久彌新的意義。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