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生:【經典復古風(三)《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寫《繁星巨浪》的第一年,我做了簡報給出版社同仁,概述寫作大綱與風格;初估十二萬字,兩年完稿。第二年,沒遇到瓶頸,但字數可能會增長為十八萬字。總編大氣的說,你慢慢寫,不急。他不急,我反倒不安起來,心想他是否在乎這本書?三年將盡,我日夜趕工,交出二十四萬字初稿。怎知後續四個回合校稿,又耗去一年時間,很折騰人,我不免擔心出書時間一再遞延,是否挺得住書市衰落的速度?

四年時光荏苒,在入秋的夜晚,我拿最後一疊四校稿給住在附近的總編輯。一陣風吹得樹葉搖曳婆娑。他接過手說:

「紙已經送到印刷廠了,這是我們出的最後一本書。」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的嗎?」我聽得見自己的心跳聲。

「真的!你這一本是我們最後的一本。」意思是,是出版社還營業,但不再出我的書吧!

「可以告訴我原因嗎?」我無力的問。

「Richard,這本書六百八十頁,以現在叫的紙張估算,會有四五公分厚!」他接用大拇指和食指形成的虎口示意,

「真的是最『厚』的一本啊!」

……

出版後,作家朋友看到這本書,莫不驚訝地說:「當今出版社還願意出這樣的書?怎麼那麼好?」


看完《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心底升起的感覺就是:「導演很幸福,怎麼有人願意投資這樣的片?而且眾星雲集!」

結果,這部充分展現導演藝術風格的非傳統電影榮獲許多獎項,再加上發行時間搭上金球獎、奧斯卡頒獎典禮順風車,因此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完美配合下,票房出師告捷,遠比更商業的《愛情趴趴走》和《紳士密令》還大幅勝出,怎不令人驚奇!

雖然電影投射一種幽默懷舊的情境,腳本也趣味橫生,但它不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劇情片。看這部電影必須採用一種不同的姿態,像是站在導演椅後面或剪輯電腦之前來欣賞,看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怎麼把劇情片改造成類定格動漫片。別誤會,不是真人結合動漫的電影,那可不是我欣賞的類型。他每個場景的更換,都從方形的視窗進入,就像讓你眼睛接近單眼相機或攝影機的視窗一般。為了貫徹這個手法,他把影片投射的寬高比例從一般的1.85:1,改為1:1的正方形投影。

此外,導演對方格的運用不僅止於鏡頭切換和場景移接,場景設計也儘可能地採用置中對稱、對角切割與方格圖案,他的堅持可謂到了極盡偏執的程度。整部片中,不只畫面呈現如此,連建物設計、地板圖案(菱格紋)、門窗樓梯、桌椅床鋪、監獄牢房、火車車廂到纜車吊車等,都一以貫之。
再者,請記住獨立影片(即非好萊塢主流製片廠)導演多是從畫面切換、創新剪接來展現個人風格的印記,這部片也不例外。例如場景切換後,鏡頭推進時,除了看到上述的方形對稱設計外,也會看到車輛或人物的快速移動,仿若紙板或卡通人物的滑稽過場。然而,由於他設計手法細緻,節奏掌握得宜,不摯出現低俗浮濫的違和感。

還有,儘管導演風格貫穿全片,但他沒有犧牲演員發揮演技的空間,其中雷夫・范恩斯(
Ralph Fiennes)以及擔任門僮的東尼・雷沃羅利(Toni Revolori)的喜感表現突出,讓《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有很高的可看性。


故事是從一個女孩讀《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小說開始,然後藉由作者(裘德.洛飾)的口吻,追述他到有滄桑感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度假,遇見飯店老闆,回憶他小時候在這飯店當門僮的經歷。

飯店老闆名字叫「無」(Zero),他當門僮時,是布達佩斯飯店繁榮鼎盛的時期。他受飯店大廳經理葛斯塔夫(雷夫・范恩斯飾)的照顧與提攜,最後擁有這家飯店。古斯塔夫工作認真,對客戶的服務無微不至,甚至讓一名老貴婦客戶飄飄欲仙。門僮問古斯塔夫怎麼辦得到?
「喔!她可是一尾活龍呢!」
「呃⋯⋯可是她八十四歲高齡啊,葛斯塔夫先生。」
「我還碰過更老的。當你年紀輕的時候,都吃菲力牛排;當年事漸長,你開始吃便宜的部位,我覺得那很好,帶勁有味!」

詎知,老貴婦去世,留下遺囑,將所有財產及布達佩斯飯店全部遺贈給葛斯塔夫。老貴婦的家屬感到極度不平,對葛斯塔夫展開誣陷追殺⋯⋯

來看部分片段,你會知道我的意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