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獨尊「新古典主義」——雅克-路易・大衛(上)】

法國稱霸西方藝術的開始

法蘭西藝術的體制化

以往,歐洲人學習藝術,大多尋找卓然有成的「大師」或「藝匠」,經由約定俗成的師徒制度,從雜役助理、分工習藝、合力執行到經驗傳承的模式,來學習技藝。到了1648年,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s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成立後,世代技藝的傳承才逐漸系統化。學院制度的存在,孳衍出厚實的邏輯理論,形成百川匯流的學術與研究。一個多世紀以後,繪畫、雕刻、音樂與建築學院合併,成為「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royales des beaux-arts),著名的華裔畫家朱德群(1920~2014)和趙無極(1921~2013)都是法蘭西藝術院的院士。

從近代藝術史發展來看,法蘭西王國的強盛,固然為藝術家提供了極大的收藏市場,但法國藝術的學院化,更使得藝術創作得到體制化的發展,讓它得以生根茁壯,開枝散葉,成為歐洲藝術流向的重心。

普桑與卡拉瓦喬的跨世紀搏鬥 

學院成立之始,便有承襲卡拉瓦喬畫風的「魯本斯派[1](巴洛克)和「普桑派」(新古典主義)的路線爭論。一般來說,「普桑派」多居於優勢主導地位。依我個人的判斷,這個趨勢的形成,一方面或許和普桑的法國血統有關;另一方面,看在法國人眼裡,相對於時下流行的巴洛克,回復古希臘羅馬典範的「新古典主義」,更具政治正確性,此舉能讓法國人在歐洲文化史上,自居於承先啓後的正統地位。而獨尊「新古典主義」,成為法國藝術顯學的人物,是雅克−路易・大衛。

淵遠流長的羅馬大獎

出生於巴黎的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十六歲時進入位於羅浮宮的繪畫雕刻學院習畫。成為學院會員,幾乎是所有畫家的夢想,有了這個名號的加持,他們的作品得以在官方沙龍展出,是價值提升和獲得邀約的保證,更是崇高的榮譽。年輕的大衛可能還沒法想那麼遠,他一心一意的目標是競逐「羅馬大獎」(Prix de Rome)。這個始自1663年,由路易十四所設立的獎項,旨在贊助資質優異的學生前往羅馬深造,獲獎的學生,會在學院的分支機構——位於羅馬的「梅迪奇別墅」(Villa Medici),接受義大利大師的指導,經費全數由皇室負擔。(按:羅馬大獎共延續三百多年,直到1968年才停辦。)

(梅迪奇別墅 Photo Credit: Jean-Pierre Dalbéra from Paris, France)
梅迪奇別墅 Photo Credit: Jean-Pierre Dalbéra

「羅馬大獎」的評選考試,嚴苛而冗長。應試的學員,除了一定的資格條件和名師推薦外,還有一連串的篩選機制。決選階段的參賽者,必須在指定畫室作畫七十二天,繳交決定性的作品。

大衛重考四次失敗。其中一回,因為覺得評審不公而絕食抗議,由此可見其內心的煎熬與挫敗感。二十七歲時,他終於榮獲大獎,奔赴羅馬。抵達後,他遍覽宏偉古蹟,還造訪十八世紀中期因大規模挖掘才出土的龐貝古城。大衛仔細研究大量的壁畫、雕刻和建築,發現受古希臘文化影響的羅馬時期遺跡,充滿莊嚴素樸的質感和訴諸永恆的美學。這項深入的研究,讓他發現期盼已久的理想美,因而確認自己對新古典藝術的追求。

維蘇威火山下的龐貝古城遺址
維蘇威火山下的龐貝古城遺址

他在義大利一待五年(比別人多了兩年),回到巴黎以後,他順利成為法蘭西藝術院會員,積極參與學院事務,訂定許多學科課程和美感的規範,直到今天,大衛所制定的課程標準仍然存在於世界各地美術科班的學程之中。

讓大衛和近代法國史交錯著千絲萬縷的聯結,在於他身處時代巨輪所輾過的最前線——包括光榮喧騰和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法國大革命(1789)、第一共和的恐怖統治(1793-1794)、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以及最後在波旁王朝的復辟(1814-1830)。

下星期六我們來談大衛在法國大革命的角色,以及,統治者如何藉革命之名遂行恐怖統治的故事。


注:[1] 比利時畫家魯本斯,除了前面提到在義大利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曾應法國皇后之邀,在巴黎作畫。之後,他擔任外交工作,岀使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地,也影響了許多畫家。


本文章擷取自《繁星巨浪》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繁星巨浪》張志龍著,布克文化,九月十五日出版。
《繁星巨浪》張志龍著,布克文化,九月十五日出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