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下)】

荷蘭殞落 法蘭西強盛興起

十七世紀中期,荷蘭畫家之多,如過江之鯽,但知名度多局限在荷蘭地區。他們競相開發繪畫主題,有的專畫航海、殖民地風情;有的專攻牲畜、市場百態;也有基於市場需求,話性暗示的擠奶女工、荒淫逸樂的家庭聚會、酒店、嫖妓場所等等。有時,他們會拿世俗警語來包裝這種看來猥褻的題材,以「合法掩護非法的方式」,刺激銷路。

855
得戀愛病的少女 (荷:Polsvoelende dokter / 英:The Lovesick Maiden) 史坦 (Jan Steen)油畫 1660, 86 cm x 99 cm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以楊・斯特恩(Jan Steen, 1626-1679)《得戀愛病的少女》為例,畫中裸露乳溝的少女,若有所思地以手掌扶著額頭,手肘撐在踏著腳爐的左膝上,接受江湖醫生的把脈。一幅看似再也尋常不過的畫,卻處處潛藏性的暗示。畫的左上角門框邊,有一尊丘比特雕像,他的箭朝向少女,代表她的相思之病;腳爐裡有鐵盤裝著烘燒過的炭,透過木盒縫口,讓熱氣傳導到足部、乃至裙底的下半身,腳爐因而有引人遐想的空間;此外,女孩右腳邊還在炙熱燒烤的炭,代表熊熊的慾望;指向少女的炭爐手柄、朝向醫生的鼓風器,甚至敞開的拱門、外面叢林底的尖塔,都是性器的象徵。以當時的荷蘭民俗繪畫來說,類似的應用極為普遍。

說來湊巧,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右下方也有個腳爐,它左邊的瓷磚圖案,正是拉弓的丘比特。不過這裡或許只是隱喻她心有所屬的情愫,並無情欲指涉的情事。

然而,這種攬盡生活百科的寫實手法,讓繪畫淪為民俗故事的插圖或環宇搜奇的圖像,就像傳統電影繪畫海報的格調,當它是民俗藝術,是恰如其分;但以精緻藝術而言,民俗畫的形式,容易因為缺乏更高層次的價值和創新形式而變得匠氣,終會走入死胡同,而難以為繼。這是造成荷蘭繪畫黃金時代盛極而衰的內部因素。

而外部因素,則是來自法國的威脅。

在贏得「三十年戰爭」後,領導「新教同盟」打敗神聖羅馬帝國的法蘭西王國,獲取哈布斯堡王朝起源地的亞爾薩斯(Alsace)和鄰近的洛林(Lorraine)地區,一舉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帝國。

路易十三的繼任者路易十四,對於荷蘭的崛起和雙方海外貿易殖民地的爭奪衝突,日漸感到困擾。尤其,荷蘭是由一群資本階級商人統治的「共和國」,這種粗具民主形式的政體,對於皇室世襲的統治者來說,猶如芒刺在背。

1672年,荷蘭爆發了境內保皇勢力與共和黨人的衝突,法王路易十四藉機入侵。經過六年的戰事,荷蘭的國力受到嚴重的斲傷,藝術品市場在連年的內鬥和戰爭後,交易重挫,以繪畫為業的人數銳減。而義大利的繪畫傳統,則在強盛的法國流傳下來。法國人以希臘羅馬文化的正統繼承者自居,將藝術實力列為國力不可或缺的一環。法王傾注國家預算,把藝術的發展國家化和體制化,因而法國逐漸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此後主導西方——甚至是世界——藝術發展長達三個世紀。

 

本文章擷取自《繁星巨浪》,有興趣的朋友請按以下連結: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城邦:http://www.cite.com.tw/book?id=69689

《繁星巨浪》已經上市
《繁星巨浪》張志龍著,布克文化,九月十五日出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