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上)】

戰爭、黑死病重挫義大利藝術

卡拉瓦喬過世八年後(1618),歐洲發生了長達三十年的戰爭。起因是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波西米亞地區裡,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爭端。後來這場宗教戰爭,演變成歐洲政治勢力的爭奪和民族國家爭取獨立的長期戰役。由於連年纏鬥,兵疲馬困、戰爭所經之處留下飢荒、貧困和瘟疫。近一個世紀前,瘟疫摧毀了文藝復興運動;現在,它捲土重來,重挫了義大利的巴洛克運動。

法國強盛,荷蘭崛起

「三十年戰爭」前期,以天主教護衛者自居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王國,大致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此時,法蘭西出現了一位前所未見的強勢紅衣主教兼首相黎胥留(Richelieu, 1585-1642)。對內,他協助國王路易十三,建立一個令出即行、強而有力的專制政權;對外,他資助神聖羅馬帝國的反動勢力,不惜為法國的利益與新教國家結盟,聯合出兵以削弱強鄰的潛在威脅。最後,由於他們的謀略,對手屢屢落敗,神聖羅馬帝國及同盟的西班牙王國逐漸踉蹌不起。

richelieu
紅衣主教兼首相黎胥留(Richelieu, 1585-1642)

荷蘭的黃金時代

戰爭過後,屬於新教的荷蘭,脫離西班牙的長期統治,成立了由資產階級當政的荷蘭共和國。他們憑藉優異的國際企業經營模式,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強權。透過世界貿易和殖民地開發,累積可觀的財富後,荷蘭富裕的商人階級興起,對藝術品,特別是繪畫的需求升高,因此,直到十七世紀末的半個多世紀,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人才輩出,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於焉昇起。

荷蘭繪畫的特色有別於義大利教廷和皇室的古典品味;由於大量中產階級的興起,人們偏好作品題材與日常生活有更多的連結。因此,雖然作畫風格沿襲卡拉瓦喬的巴洛克,但荷蘭的巴洛克讓繪畫從皇宮和教堂走入中產階級。

肖像畫

商人成功致富之後,自然會想到如何留名。於是,彰顯個人或團體榮耀的肖像畫,成為當時蔚為風潮的主題。

林布蘭特的〈布商公會理事〉就是其中的典型。林布蘭特擺脫制式排座或排站的呆板模式,巧妙地運用背景凹牆的空間,拉出人物排列的層次與景深,搭配厚重而有質感的桌毯,將畫中的人物姿態,一低一高、落次有序地羅列在觀者之前。在色調的運用上,他採用卡拉瓦喬的明暗對比法,讓人物的臉龐搭配潔白高尚的寬領,像是參差排列的燭燈,在充滿厚重感的暗室中,散發淬煉的自信,展現丰采各異的神韻。

44
布商公會理事 (荷:De Staalmeesters / 英:Syndics of the Drapers’ Guild) 林布蘭特(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油畫 1662, 192 cm x 279 cm 阿姆斯特丹 國家博物館 (Rijksmuseum Amsterdam)

風景畫

漸漸的,懸掛畫作的地方逐漸從辦公場所、客廳,延伸到書房、臥室;主題則從炫耀成就與記錄風采的肖像畫,延伸到輝映北國優雅靜謐、飽蘊低地色墨的風景畫。羅伊斯達爾 (Jacob Isaacksz. van Ruisdael, 1628-1682)的〈烏特勒支的風車〉,是荷蘭風景畫的典型。

33
(荷:De molen bij Wijk bij Duurstede / 英:The Windmill at Wijk bij Duurstede) 羅伊斯達爾 (Jacob Isaacksz. van Ruisdael)油畫 1668~1670, 83 cm x 101 cm 阿姆斯特丹 國家博物館 (Rijksmuseum Amsterdam)

風景畫的類型由來已久,但它成為荷蘭繪畫極受歡迎的主題,與海外商業的興起有關。當時,單單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的歐亞商船就超過其他歐洲國家的總和,大批的官員和商人經年派駐海外。因此,家鄉綿延不斷的運河、點綴其間的船隻、天地間反覆吸吐的煙雲彩醞、緩慢恬適的農牧風情等等,是異鄉人永遠的鄉愁。荷蘭畫派的風景,不再是聖經或歷史故事的陪襯,而是反映旅人的心靈的依歸,撫慰久歷風霜的孤寂。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