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丁斯基,抽象主義開拓先鋒 (五) 藝術中的精神】

『 藝術家與生俱來的感受能力,是聖經意義上的那種稟賦。這種稟賦,不應埋沒於塵俗。正因如此,藝術家必須學會如何鍛鍊精神。』《藝術中的精神》(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康丁斯基的藝術之路,是帶著宗教情懷的;憑藉著如信仰般的堅定意志所引領,一路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相信一幅好的作品,自有其生命與靈魂,必須始於藝術家發自內心的情感,藉由色彩與形式的呈現,與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傳遞向上的力量。

三十歲時,他義無反顧的投身繪畫,積極組織藝術協會、籌辦畫展、創立學校。

繼「方陣(phalanx)」之後,1909年,康定斯基加入「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 (Neue Künstlervereinigung München」,後因理念不合而退出。

1911年,康定斯基再度籌組「藍騎士藝術團體」(Der Blaue Reiter),並於隔年出版

《藝術中的精神》(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一書。

書中凝結他十多年在藝術領域的探索歷程,以鏗鏘有力的語調,傳達對藝術的信念與藝術家的使命;強調創作需始於內在情感的驅動,而非對於客體寫真模仿的追求或內涵空洞的外表呈現;同時也闡述色彩所呼應的情感與音樂性,以及抽象畫的思考脈絡。

書中他特別推崇三位藝術家,認為高更 (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1848 – 1903 ) 是偉大的探索者,他畫筆下的靜物,獨具生命;而馬諦斯 ( Henri Émile Benoît Matisse, 1869 – 1954 ) 的色彩、畢卡索 ( Pablo Ruiz Picasso, 1881 – 1973 ) 的形式,則是兩個偉大的指標,在藝術精神探索的旅程中,為我們指引方向。

▎高更、馬諦斯及畢卡索三位不斷追求自我突破的藝術家,也成為康丁斯基一路走向抽象之路的精神指標。

1910年前後,康丁斯基的作品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對於客觀景物的描繪,跳脫清晰的幾何形式,而以一種仿若消融於大地之間的流動線條與色塊,分隔物體概廓並營造色彩層次。如此,在傳達內在情感的需求上,他獲得更大的自由。

藉由1910年三幅代表作品《莫爾諾的教堂風光》、《有工廠煙囪的風景》、《乳牛》,我們一起來感受~~~

莫爾諾的教堂風光 ( Murnau with a Church )
康丁斯基 ( Wassily Kandinsky ) 油畫、紙板
1910, 64.7 cm x 50.2 cm
慕尼黑 倫巴赫美術館(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有工廠煙囪的風景 ( Landscape with Factory Chimney )
康丁斯基 ( Wassily Kandinsky ) 油畫
1910, 66.2 x 82 cm
紐約 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乳牛 ( The Cow )
康丁斯基 ( Vassily Kandinsky ) 油畫、畫布
1910, 95.5 cm x 105 cm
慕尼黑 倫巴赫美術館 ( 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