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丁斯基,抽象主義開拓先鋒 (二 ) 來自內心的召喚】

康丁斯基繪畫生涯的起步很晚。三十歲(1896) 的他,毅然放棄大學法學教授的聘任,堅定走向繪畫藝術的道路。縱然這項人生抉擇有數個影響他的因素;然而我更相信,這般堅定的力量,必然來自早已深埋內心,一種強烈使命感的召喚。

▎1901年,他以古希臘的戰鬥隊形「方陣 (phalanx)」為名,與慕尼黑幾位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共同籌辦藝術協會。不僅宣揚自己的藝術理念,也為理念相同的前衛藝術家發聲;藉由協會的命名,可以感受他對抗傳統、披荊斬棘的意志力。

三年期間,他非常積極的舉辦十二次展覽,除了展出自己的作品,也網羅印象派、後印象派與新藝術風格的創作,其中包含影響他至深的畫家莫內(Claude Monet, 1840 -1926),以及我們之前曾介紹過,以新藝術風格海報轟動巴黎的畫家羅特列克 (Toulouse Lautrec, 1864 – 1901) 。

康丁斯基以新藝術風格 (Art Nouveau) 為「方陣 (phalanx)」第一屆畫展創作海報。前景描繪士兵戴著頭盔、手執盾牌及長矛,向前方衝刺的瞬間;藉由士兵傾身的姿態及長矛架構的平行線條,營造一種義無反顧的堅決與速度感。康丁斯基以強烈的象徵意涵,傳達無畏傳統壓力、奮勇向前的決心。

 

第一屆方陣展覽海報 (Poster of Phalanx), 1901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這段期間,明顯可觀察到康丁斯基的作品展現後印象派風格。他不再藉由畫布客觀的描繪自然景緻,而是以濃郁鮮明的主觀色彩、扭曲厚塗的筆觸,傳達個人內心強烈的情感。蒐藏於倫巴赫美術館的《秋日湖水》,是很的例子。

秋日湖水 (Akhtyrka, Autumn)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油畫
1901,23.6 cm x 32.7cm
慕尼黑 倫巴赫美術館(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1903年的《藍騎士》,更被視為這段期間的代表之作。也是他最後一幅帶有印象派色彩的作品。相較於後印象派色塊的運用,這幅作品則有更多結合點畫的技巧。

康丁斯基運用厚塗的點狀色塊,巧妙的營造一種急促而帶著不確定性的冒險氛圍;搭配畫中一名騎著白馬、披著藍色衣袍的騎士奔馳而過,期許自己在藝術發展的生涯中,展現無畏前進的精神。

藍騎士(The Blue Rider)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油畫
1903, 52.1 cm x 54.5 cm 私人收藏

▎「方陣 (phalanx)」這個藝術組織,更進一步以相同名稱,創辦藝術學院。已婚的康丁斯基因授課而認識了他的學生,嘉貝麗·孟特 (Gabriele Münter,1877-1962) ,在往後的十多年間,成為他藝術道路上,相互砥礪的親密伴侶…

《嘉貝麗.孟特 肖像》 (Portrait of Gabriele Münter )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油畫
1905, 45 cm x 45 cm
慕尼黑 倫巴赫美術館(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我們下次繼續聊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