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藝術 (四) 時代的推進與匯流_紐約天際線】

「裝飾藝術 (Art Deco)」的幾何美學風格,雖誕生於法國,卻也在美國大放異采。

1920 年代初期,伴隨工業發展帶來的經貿繁榮,紐約成為世界上都會區人口最多的城市;而象徵著都市繁榮富裕的摩天大樓,如熱潮般紛紛拔地而起,不斷改寫著紐約天際線。

1910至1930年代,短短的二十年間,包含伍爾沃斯大樓 (Woolworth Building, 1913)、曼哈頓信託銀行大樓 (40 Wall Street, 1930)、克萊斯勒大廈 (Chrysler Building, 1930) 和帝國大廈 (Empire State Building, 1931),都曾經在它們各自完工落成時,享有世界最高建築的封號。

由於摩天大樓快速的接踵建設,促使政府於1916年頒布法案 (1916 Zoning Resolution),規定大樓達到一定高度後,容積必須遞減,以確保市民仰望天空的視野,同時也讓陽光得以充足的照射大地。因此,當我們俯瞰這些摩天建築時,會發現頂端往往呈現金字塔型、梯形等內縮的大樓外觀。

紐約, 1932

這段期間,「裝飾藝術 (Art Deco)」是歐、美蔚為風尚的美學風潮;設計師亦將之廣泛應用在新興摩天大樓的建築風格中,藉由「裝飾藝術 (Art Deco)」的現代時尚,等同標誌了在建築物中工作或生活的人們,其不可一世的菁英身分及背後所代表的聲望與權力。

▎幾何、對稱、直角與垂直切面等元素,是「裝飾藝術 (Art Deco)」建築的典型外觀。

而這些元素除了我們之前提到受立體派的影響外,還可以觀察到來自古文明的異族風情,特別是古埃及的神祕圖騰。

埃及文明的探索始自文藝復興時期,直至1822年商博良 ( 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1790-1832) 藉由羅塞塔石碑 ( Rosetta Stone ) 的研究,破解埃及文字密碼後,自此標示現代埃及學 (Egyptology) 的起點。

1922年,再度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在埃及發現一個不曾被破壞的古代帝王墓–圖坦卡門國王(Tutankhamun)之墓,挖掘出近五千件珍貴陪葬品;其大量出土的文物,呈現絢麗而神秘的藝術世界,大大震憾歐洲藝文界。

這些三千多年前的古物,如著名的圖坦卡蒙金面具,具有簡單的幾何圖形,使用金色和黑白色系,卻能夠達到高度的裝飾效果,給予設計師們強而有力的啟發。

圖坦卡門的木乃伊面具
c. 1327 BC height: 54 cm ;
埃及博物館 Egyptian Museum (Cairo)
埃及捲軸

▎1920 年代初期,考古的重大發現激發了人們對歷史浪漫的情懷和古代文化意象的興趣,進而融合至「裝飾藝術 (Art Deco)」風格中,藉由下方摩天建築的內外部裝飾,一請來感受。

克萊斯勒大廈 (Chrysler Building, 1930)
克萊斯勒大廈威廉·範·艾倫 (William Van Alen) 設計,頂端以優雅對稱且層次分明的扇形圖騰,及旭日放射的幾何形狀聞名。是紐約市摩天大樓中,呈現「裝飾藝術 (Art Deco)」風格的經典範例。
克萊斯勒大廈電梯門
克萊斯勒大廈電梯門上圖騰,其靈感源自埃及扇形蘆葦的意象。
帝國大廈大廳裝飾
(By Tony Hisgett from Birmingham, UK – Empire State Building Entrance decoration, CC BY 2.0,)
帝國大廈由 Shreve, Lamb, and Harmon 建築公司設計,於1931年完工後,取代克萊斯勒大廈成為全球最高的建築,長達四十年。建築裝飾再次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