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術運動 (七) 百花齊放新局面_永恆慕夏(1)】

一起來聊聊「新藝術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慕夏。

▎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 1860-1939) 出生於現今捷克南部,南摩拉維亞區的伊萬契采小鎮 ( Ivančice)。此地當時隸屬於奧地利帝國的領土,距離南方的維也納約僅兩小時車程。

從小就對繪畫懷抱熱情的慕夏,在繪畫的道路雖非一帆風順,卻有不少貴人相助。

十八歲時 (1878),慕夏曾申請進入布拉格美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Prague),卻遭到校方拒絕。當時學校給予的建議是「應去找更適合你的職業」。

之後他轉往維也納發展,進入劇場設計公司負責舞台布景的繪製。這段期間他在維也納宮殿和政府機構內,見到許多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 1840-1884)的作品而深受啟發。

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 1840-1884年)出生於薩爾斯堡宮廷,父親是宮廷總管。
他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就學,他對學院的嚴格古典風格感到不耐,而老師則覺得他的藝術才華貧瘠,迫使他退學。 之後他到慕尼黑自學,並赴倫敦、巴黎和羅馬遊學。

克羅瑟爾德 比爾 (Clothilde Beer)
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 油畫
1880, 82 x 68 cm
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 (Ö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

他的作品往往展現感性的色彩,以強烈的裝飾性風格,型塑女性高貴典雅的氣質。

漢斯.馬卡特的肖像畫以女性為主,背景有豐富的雕塑,花卉,和珠寶。
從這裡也可看出馬卡特的藝術風格可延伸至所有裝飾藝術,為新藝術(Art Nouveau)做出強而有力的預言。馬卡特在維也納所掀起的藝術風潮延續終生不墜。他的風格可說是當代奧地利上流社會藝術品味的象徵。

一位優雅的女士 (An Elegant Lady)
漢斯.馬卡特(Hans Markat)油畫
1882, 235 cm x 123 cm
私人收藏

馬卡特的作品展現強烈的裝飾性風格,以及對於精緻唯美的追求,為日後「慕夏風格」埋下潛移默化的種子。

▎慕夏在維也納停留的時間並不長。隨著一場大火,他的僱主損失最大的客戶,年輕的慕夏也因而遭到解雇;茫然的他回到家鄉鄰近的城鎮米庫洛夫(Mikulov)以肖像及插畫為生,卻非常幸運的遇見繪畫生涯中的伯樂,愛德華.屈恩.貝拉西伯爵(Count Edvard Khuen-Belassy)。

1883年,慕夏接受貝拉西伯爵的邀請,為艾瑪霍夫莊園(Emmahof)進行室內裝飾。伯爵對慕夏的創作讚賞有加,進一步資助他前往慕尼黑美術學院接受正統的藝術培育,之後更鼓勵他前往巴黎發展。

▎1887年,二十七歲的慕夏來到藝術之都巴黎,在朱利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與克拉羅西學院(Académie Colarossi)繼續他的學業。

在巴黎這段期間,慕夏持續承接雜誌和廣告插圖的設計工作以維持生活。

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1890年代的巴黎,海報扮演著視覺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背景可歸功於彩色平版印刷(colour lithography)技術的進步,以及「美好年代」 (Belle Époque)下,商業廣告的大量需求與繁榮發展。

▎ 1894年12月26日,好運再度降臨。當時慕夏正在為印刷廠的一位朋友校搞時,意外接到巴黎最知名的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的緊急委託,要求為她一周後即將演出的戲劇作品《吉斯夢妲》(Gismonda)製作海報。

這從天而降的機緣,成為慕夏在藝術道路上的重大轉捩點…

《吉斯夢妲》海報先睹為快,我們下週繼續聊喔~~

吉斯夢妲 (Gismonda)
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
彩色平版印刷 colour lithograph
1894, 216 x 74.2 cm

1 Comment

  1. Susanna Yung says: 回覆

    thank you! love Mucha’s ar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