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蕩漾的威尼斯畫派 (十一 ) 柔情與殘酷兼具的黛安娜】

延續上週介紹的《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黛安娜與阿克泰翁》亦是提香《詩集》系列作品之一,故事背景取材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 (Ovid, 43 BC – 18 AD)的作品《變形記》(Metamorphoses),第三卷。

▎在加爾加菲(Gargapie)的山谷深處,有個天然的石灰洞穴,其中泉水注入形成清澈水塘。由於周圍群樹密布極為隱密,此處也就成為黛安娜與她的追隨者狩獵後,經常駐足休憩沐浴的地方。

羅馬神話中的女神黛安娜 (Diana) (也就是希臘神話的阿蒂蜜絲(Artemis)),是天神宙斯的私生女,太陽神阿波羅為孿生姊妹。據說她曾目睹母親分娩的痛苦,因而誓言堅守童貞。

黛安娜不僅是我們熟悉的月亮女神,同時也是狩獵女神;柔情與殘酷兼具的她,在藝術表現上,多穿著輕柔的連身高腰短裙、身背弓箭的女獵人形象出現。

某日,獵人阿克泰翁(Actaeon)在結束當天狩獵行程後,漫無目的地走入這片神聖林地,不巧撞見正在洗浴的聖潔女神。來不及遮掩的黛安娜在盛怒之下,將阿克泰翁變成了一頭鹿。

阿克泰翁慌張不已,連忙逃竄,途中遇上隨後而來卻認不得主人的獵犬們;無法言語的阿克泰翁只能在心中吶喊「是我、是我…」、淚水不停滴落,最終仍慘遭自己的獵犬咬死。據說在阿克泰翁被撕裂成碎片時,黛安娜的怒氣才獲得紓解。

黛安娜與阿克泰翁 (義:Diana e Atteone/ 英:Diana and Actaeon)
提香 ( Tiziano Vecellio) 油畫
1556-1559, 185 cm X 202 cm
倫敦 國立美術館 / 愛丁堡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Edinburgh)

▎《黛安娜與阿克泰翁》這幅作品,描繪阿克泰翁意外闖入的瞬間,眾人驚駭莫名、手足失措。

提香以W型波浪狀的曲線構圖,引領我們從阿克泰翁的視野走入畫中。

黛安娜與阿克泰翁 W 構圖
(義:Diana e Atteone/ 英:Diana and Actaeon)
提香 ( Tiziano Vecellio) 油畫
1556-1559, 185 cm X 202 cm

順著這條路徑,沿途瀏覽眾仙子的肢體與神情,最後來到盛怒的黛安娜。

同時,阿克泰翁誤入而卻步的姿態,與黛安娜的羞怒防衛,恰如一左一右的括號般,形成對應的張力。

提香以希臘式的人體刻畫阿克泰翁的驚駭訝然,有如瞬間急凍的雕像;他高舉雙手,弓瞬間落地,彷彿在驚嚇之餘,仍慌亂的想為自己的無辜辯解。

黛安娜與阿克泰翁 局部
(義:Diana e Atteone/ 英:Diana and Actaeon)
提香 ( Tiziano Vecellio) 油畫
1556-1559, 185 cm X 202 cm
倫敦 國立美術館 / 愛丁堡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而此時頭戴月牙聖冠的黛安娜,瞬間抓起白色布巾意圖遮掩,右腳卻仍懸空由一名尚未進入狀況的仙子擦拭著。提香藉由黛安娜的肢體語言,同時表達突發事件發生的片刻,時間的流動與靜止。

提香在女神身後描繪一名膚色黝黑的侍從,應是考慮委託人西班牙國王費力佩二世(Philip II, 1527-1598)的需求,藉以刻意降低神話色彩,貼近貴族生活的存在感,也強化肉慾的氛圍。

黛安娜與阿克泰翁 局部
(義:Diana e Atteone/ 英:Diana and Actaeon)
提香 ( Tiziano Vecellio) 油畫
1556-1559, 185 cm X 202 cm
倫敦 國立美術館 / 愛丁堡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除此之外,提香在作品中埋藏了一些小細節;石柱上面對觀者的鹿頭骨骸,以及遠處背景一名女獵人正追逐著一頭鹿,似乎都預示了阿克泰翁最終悲慘的結局。

黛安娜與阿克泰翁 局部
(義:Diana e Atteone/ 英:Diana and Actaeon)
提香 ( Tiziano Vecellio) 油畫
1556-1559, 185 cm X 202 cm
倫敦 國立美術館 / 愛丁堡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詩集系列作品一直是西班牙皇室的收藏。十八世紀初,費利佩五世 (Felipe V) 將《黛安娜與阿克泰翁》以及另一幅詩集系列作品《黛安娜與卡利斯托》贈送給法國大使。

黛安娜與卡利斯托
(Diana and Callisto)
提香 ( Tiziano Vecellio) 油畫
1556-1559, 187 cm X 204.5 cm
倫敦國立美術館/愛丁堡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Edinburgh)

後來,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作品遭到拍賣,由英國貴族艾格頓家族(Egerton family)收購。二次大戰時,藏家為了安全起見,將之運到蘇格蘭並長期借展於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2008年八月,藏品第七代傳人法蘭西斯·艾格頓( Francis Egerton) 提出願意以市價三分之一的價格(一億英鎊),賣給英國美術館。否則將規畫連同其他收藏,在年底交給拍賣公司處理。當時是金融海嘯最劇烈的動盪時期,引起許多議論,議會也有反對的聲音。

最終,蘇格蘭與英國兩個美術館支付五千萬英鎊,其餘款項則透過政府和大眾捐獻,募足剩餘的五千萬英鎊。目前這兩件作品由兩個博物館共同擁有,並且每隔幾年輪流展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