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威尼斯是一個擁有海上強權的國度國,掌握地中海區域,貿易往來頻繁,來自歐、亞、非的各地商人、商船絡繹不絕;也因此在十四世紀中期,歐洲爆發「黑死病」後,威尼斯成為瘟疫蔓延首當其衝的地域。
現今收藏於威尼斯學院美術館的《聖約伯堂祭壇畫》,即是喬瓦尼.貝利尼為威尼斯五座瘟疫紀念教堂之一的聖約伯教堂 ( San Giobb, 重建於1450-1493 )所創作的作品。

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油畫
1487, 471 cm × 258 cm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 (Gallerie dell’Accademia, Venezia)
聖約伯教堂的前身是一所安寧照護中心,興建於1378年。當黑死病來得又快又急時,一名牧師奉獻自己的土地收容臨終病患,內部同時設置了方濟會的禮拜堂。之後隨世代銜接、擴大、改建,該教堂於1493年正式完工,成為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典範之一。
《聖約伯堂祭壇畫》完成後,旋即安置於教堂右側的第二個祭壇。貝利尼運用透視法的技巧,融合聖約伯教堂實地的祭壇架構;並藉由畫中拱型圓頂及石柱的延伸,與實體建築一虛一實形成完美結合,創造一個虛擬如真的祭壇空間。

By Ismoon (talk) 14:16, 25 July 2013 (UTC)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7429894
有別於過去祭壇畫常以「多翼式」的方式呈現,貝利尼將不同時期的聖徒與聖母子置於同一畫板空間,這樣的做法稱為『神聖對話』 (sacra conversazione),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出來的形式,並於十五世紀後期成為祭壇畫的主流趨勢。
貝利尼對於光線的描繪相當細膩而有層次;他的「光」並非實景光源的刻畫,而是藉由明暗的變化來形塑具有深度的空間感。在構圖上,以聖母子為中心左右對稱,充分展現文藝復興時期講究平衡、理性、追求永恆的藝術風格。
聖母子右側有三位人物,其中身著華麗服飾的是聖路易 (St. Louis de Toulouse, 1274-1297),他在大哥死於黑死病後,毅然放棄那不勒斯的王位繼承權,獻身方濟教會。

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油畫
1487, 471 cm × 258 cm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 (Gallerie dell’Accademia, Venezia)
位於聖路易右前方,手持紅色經書者則為聖道明 (St. Dominic, 1170-1221),他是道明會的創辦人,一生堅持刻苦、守貧、禁食,以祈禱、懺悔和智慧傳道。另一位如古希臘羅雕像般,裸身站立的則是聖巴斯蒂安 (St. Sebastian, 256-288),他因宣教而遭羅馬皇帝令人綑綁在樹上,最終以箭射殺身亡
相對位於左側也有三個人物。最左邊帶著聖傷神蹟(Stigmata)的是聖方濟 (Francesco d‘Assisi,1182-1226),畫中貝利尼彷彿藉由他的手勢,邀請觀者進入這場神聖的對話。

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油畫
1487, 471 cm × 258 cm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 (Gallerie dell’Accademia, Venezia)
方濟生於阿西西富裕人家,因受到神的感召,投身救濟貧苦,服務痲瘋病患,並成立修會。1224年的9月,方濟在托斯卡尼東部的拉維納山(Mt. La Verna)祈禱時,身上出現聖傷的烙印,是基督教史上最早出現的聖傷 (Stigmata) 事蹟。其後,教會共記錄數十起聖傷事件,但聖方濟的聖傷是梵諦岡唯一承認的神蹟。
位於中間的是施洗者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 ),他常在約旦河中為人施洗禮、勸人悔改,後因公開抨擊當時的猶太王希律.安提帕斯而被捕入獄,最終遭到處決。
最接近聖母子的人物則是約伯 (Job)。 約伯是舊約聖經人物,一位正直良善的富人。在一次巨大災難中,失去子女、健康和財富。他努力理解苦難的緣由,後來終於明白苦楚是上帝的旨意,在歸信上帝後否極泰來。

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油畫
1487, 471 cm × 258 cm
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 (Gallerie dell’Accademia, Venezia)
伴隨畫面下方音樂天使譜奏的樂章,貝利尼將這些遭遇苦難的聖人統合在金色溫暖的色調與氛圍中,與聖母子對話;彷彿呼應黑死病災難過後,終會得到救贖,為逆境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