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天才入侵(一)天才的誕生】

1906年3月,身穿燈芯絨套裝、踩著皮革夾腳拖的葛楚・史坦,帶哥哥、嫂嫂和馬諦斯一行人到「洗衣舫」(Bateau-Lavoir)拜訪畢卡索。這裡原來是個廢棄的鋼琴工廠,後來區隔拼湊出幾十間便宜的房間出租,月租15法朗。建築物沿著蒙馬特山丘,一層層堆疊而上,搖搖欲墜的樓房活像塞納河邊的洗衣船[1],因此畢卡索的好友把它取名為洗衣舫[2]

馬諦斯和畢卡索雖未曾謀面,但在史坦兄妹的鼓動下,他們暗地相互較勁。會面以後,馬諦斯對葛楚說:「我們兩人的差異有如南北兩極。」[3]

來自北方的馬諦斯,剛完成《生之喜悅》,時年三十六,一身剪裁合宜的粗花呢訂製西裝,襯托野獸派領袖的明星氣質。而來自南方的畢卡索,剛滿二十四歲,在幾度往返巴塞隆納與巴黎以後,決定留在法國闖蕩。他的樣貌令人發噱,穿著像特技演員的緊身裝,外面套件大衣,一副波希米亞人的模樣。在參觀過獨立沙龍之後,畢卡索又在葛楚家看到《生之喜悅》,不禁心生警惕,「開始訓練自己,不容馬諦斯在藝壇的霸權無人挑戰。」[4]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出生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海港,馬拉加(Málaga)。父親唐・荷西(Don José)這一脈,是隨時代凋零的貴族。唐・荷西傳承古典傳統的美學素養,在美術學院教授課,擅長鳥獸動物畫。畢卡索從小耳濡目染,喜歡畫畫,並受到鼓勵。關於這一點,相較於多數十九世紀的畫家(如馬奈、莫內、塞尚等),經過激烈的家庭革命才能走上繪畫之路的艱辛歷程,畢卡索幸運得多。其背後原因,不僅因為父親慶幸後有傳人,也和西班牙的社會結構有關。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西歐鐵路建設快速地展開,引發第二次工業革命,封建時期不事生產的貴族逐漸被新興製造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資本階級所取代,專業分工的體系日益擴大,因此,中上階級莫不希望親眷子女繼承家業或擔任專業工作(如法官、律師),以延續家族的社會地位。至於藝術,若作為一種興趣與涵養,可凸顯不凡的優雅品味;但作為職業,則意味著入不敷出與家道中落。

然而,同樣的工業革命,卻沒有撼動西班牙的社會結構(北邊的加泰隆尼亞地區除外)。雖然鐵路也來到庇里牛斯山的南邊,但工業的發展因受到傳統階級與政府體系的壟斷,並未孕育出新生的中產階級。就前者來說,西班牙的封建制度與宗教力量依舊頑強,與政權保持複雜緊密的關係,保障了世襲的階級與資產;而後者的政教體系龐大,扮演支配與消費國家資源的角色,即便是製造業,也多為政府囊括,以保障政教階級的勢力。至於一般民眾,仍屬憑藉勞力工作的工人與農民,一生辛勞而貧苦。因此,畢卡索一家雖稱不上優渥,但比工農階級好得多。因此,畢卡索無需經歷痛苦掙扎,便得到父親支持,朝藝術之路發展。

【敦南藝術講堂】荷蘭的黃金時代 開始報名:https://bit.ly/2ztoURe

[1] 自18世紀,有船隻在河邊提供洗滌用具,供婦女洗衣。

[2] 劉河北、劉海北(譯)(2005)。《愛因斯坦與畢卡索,兩個天才與二十世紀的文明歷程》(頁18)。聯經。(Arthur I. Miller. 2001. Einstein & Picasso – Space, Time and the Beauty that Causes Havoc.

[3] John Richardson (Feb 2003). Between Matisse and Picasso, Vanity Fair.

[4] 劉河北、劉海北(譯)(2005)。《愛因斯坦與畢卡索,兩個天才與二十世紀的文明歷程》(頁45)。聯經。(Arthur I. Miller. 2001. Einstein & Picasso – Space, Time and the Beauty that Causes Havoc.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