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斯教堂其他兩面牆,拼貼著畫在磁磚表面的素描壁畫。站在祭壇往觀眾席看,左側牆面是聖母子的溫馨祥和圖案,而祭壇對面則是描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受苦受難的過程。這段苦難經歷,一般稱為「耶穌受難十四苦路」,或簡稱「苦路」。苦路的過程簡述如下:
1. 耶穌受審 2. 背負十字架 3. 第一次被十字架壓倒 4. 耶穌遇見母親 5. 黑人基督徒 幫耶穌背十字架 6. 婦人為祂擦汗,留下耶穌面容印記 7. 第二次跌倒 8. 耶穌安慰悲慟追隨的婦女 9. 第三次被十字架壓倒 10. 被剝掉衣服 11. 釘上十字架 12. 耶穌死於十字架上 13. 從十字架抬下耶穌,聖母悼子 14. 埋葬耶穌


進到教堂的訪客,會看見太陽光透過馬諦斯設計的圓柱狀崁窗,流瀉到室內,反射在大理石地面和白色磚牆,讓空間不顯得侷促;極簡風格的素描圖案,綜合耶穌的誕生與受難的經歷,讓信徒感受上帝降臨的旨意;而祭壇後方的生命樹,象徵祂的復活與不息。馬諦斯以現代的簡潔語彙,具體而微地傳遞上帝的福音,讓汶斯教堂脫胎換骨,堪稱新一代天主教堂的傑作。
此外,馬諦斯以剪紙手法設計了一系列的聖袍。這些聖袍的活潑幾何圖案與明亮的色彩搭配,為天主教的傳統氣息,注入了現代化與年輕化的精神。


歷經四年,新的汶斯教堂於1951年啟用,而聖袍等其他裝飾,於隔年1952年完成。除了雅克・瑪麗修女以外,馬諦斯最得力的助手、總管兼經紀的莉迪雅,也功不可沒。
1954年11月2日,馬諦斯一如往常地為莉迪雅畫肖像,因為身體虛弱,只能躺在床上畫素描。隔天,他心臟病突發,離開人世,享年八十五歲。
長期無法獲得馬諦斯家人諒解的莉迪雅,隨即拎著已準備了十五年的手提箱,離開尼斯寓所,連喪禮也沒參加。
1980年,馬諦斯的兒子皮耶,將父親當初為汶斯教堂所擘劃製作的崁窗及壁畫手稿,捐給梵蒂岡。

1998年,終生未嫁的莉迪雅,逝於巴黎。她畢生擁有的馬諦斯作品——包括馬諦斯的饋贈以及她本人收購而來的——全數捐給祖國俄羅斯;少部分進入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大多則由聖彼得堡的埃米塔吉博物館收藏。
【敦南藝術講堂】荷蘭的黃金時代 開始報名:https://bit.ly/2zto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