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諦斯在《紅色畫室》之後的許多作品,強調幾何線條的語彙,並運用些許立體主義的表現手法。《鋼琴課》是其中的代表作。

《鋼琴課》描繪幼子皮耶(Pierre Matisse, 1900-1989)練習鋼琴的情景。其實,馬諦斯做此畫時,皮耶已被徵調入伍,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鋼琴課》代表對兒子童年模樣的追憶。戰後,皮耶到美國發展,成為活躍於紐約的藝廊經紀人。他的角色一如當初幫助父親的策展人,將許多歐洲及美加地區的年輕藝術家介紹給大眾,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卓有貢獻。馬諦斯的畫,當然也是藝廊代理的畫家之一,對皮耶的起步很有幫助。
在《鋼琴課》裡,灰色成為主調,傳遞小朋友視習琴為畏途所生的抗拒與憂鬱感。兒子後面,高腳椅的女士,似乎是監督他的鋼琴老師;鋼琴邊外的裸體雕塑,慵懶自在地凝視這嚴肅寂寥的場景,有幾分嘲弄的意味。
畫裡的兩個女性人物,均取材自馬諦斯的作品;一是油畫《坐高椅凳的女人》[1],一是他經常創作的裸女雕塑題材。皮耶臉上凸出的角錐形,是立體派的表現特徵,或可解讀為注視樂譜的狀態。窗戶邊的綠色梯形色塊象徵外面的草皮,呈現戶外世界的美好。至於鋼琴上的蠟燭,代表天色暗沈,需要燭光輔助,也連結灰色調性的合理性。整幅畫呈現簡單的幾何構成,嚴密的隱喻安排,輕輕地流瀉個人的情感。
隔年(1917年)以後,馬諦斯漸漸不再回應立體主義,回到和諧、歡樂、裝的風格。《音樂課》或可視為與立體主義的道別之作。

《音樂課》回到現實的圖像,恰恰幫助我們了解抽象概念的《鋼琴課》畫面元素。《音樂課》的溫馨氣氛與濃厚的裝飾筆觸,反映昔日美好家庭生活的面向,也把畫家的作品帶回前野獸派的風格。
兩相比較,我個人覺得《鋼琴課》的成就更為突出。雖然幾何線條的畫面構成,並非馬諦斯專擅的創作風格,但這幅作品優異的平衡配色與平塗方式;彎曲蜿蜒的圖案從鋼琴譜架延伸到陽台,展現阿拉伯紋飾的應用;蒼白少年心情映照的佈局也處理得極為細緻,讓我們強烈感受屬於馬諦斯的創作印記。只是,立體主義的方向和韻味,或許始終喚不起他的熱情。於是,在《鋼琴課之後》,他揮別立體主義的試驗,回到自己熟悉的領域。
【敦南藝術講堂】荷蘭的黃金時代 開始報名:https://bit.ly/2ztoURe
[1] 《坐高椅凳的女人》 (法: Femme au tabouret / 英:Woman on a High Stool )(1914, 147 cm x 95.5 cm)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