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啟蒙畫家布丹的鼓勵之下,莫內決定去巴黎習畫。他的父母原先要把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雜貨生意交給兒子,這下子期待落空,感到極度沮喪。他們拒絕接受這令人惱怒的想法,表明不會給他一毛錢。莫內不為所阻,不動聲色地繼續畫諷刺畫,把所賺到的錢存下來。十九歲時,他存足兩千法朗,帶著布丹的介紹信,出發前往巴黎。
莫內到了巴黎後,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也沈迷於時髦的娛樂消遣。在不到兩年時間,他還沒來得及闖出名堂,就把錢花得所剩無幾。就在此時,莫內接到入伍服役的通知,他匆匆回到勒阿弗爾老家,請求家人付給政府一筆費用,以換來免除七年的役期。父親趁機開出他得回家繼承事業的條件,但莫內堅持不肯。在父子雙方都不讓步的情形下,莫內只好向部隊報到。他隨後接到派令,前往阿爾及利亞駐紮地服役。
入伍第二年,他染患傷寒,被送返家療養。休養期間,他遇見荷蘭畫家約翰・容金(Johan Jongkind, 1819-1891),布丹戶外作畫的理念就是受到他的影響。容金的畫已具印象派前期的雛形,畫風新穎。莫內很喜歡這種繪畫形式,儘管身體還沒完全康復,就經常出門跟隨容金畫畫。

莫內《翁弗勒爾的塞納河口》就是受到容金影響的例證。

家人見莫內對繪畫的熱愛始終不墜,於是態度軟化,向政府繳交免徵兵捐,讓他不必再服兵役,而且提供一筆應付基本開銷的生活費,讓他回巴黎繼續學畫。
1862年,他依家人要求,轉到瑞士畫家夏爾・格萊爾[1]的門下習畫。在那裡,他認識了巴吉爾(Frédéric Bazille, 1841-1870)、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1899)等人。莫內也介紹容金和布丹給大家認識,分享新穎的作畫理念。由於莫內天份極高,又長期受過大自然作畫的洗禮,開始展現前衛風格。沒多久,這群朋友以他馬首是瞻。
《喜鵲》就是在這段期間所創作的優異作品。

在《喜鵲》中,莫內大膽採用互補色作為陰影的顏色,而非傳統的灰,或是黑來處理。互補色是色環中最遠距離的對立色,若是用於光線,這兩種色合在一起會變白色;若用於顏料,將互補色混在一起,會變成灰色。在顏料部分,如紅與綠、黃與紫是互補色。
通常互補色的並列呈現,會產生最強烈的對比。然而,在這幅作品中,莫內投射在雪上的陽光是淡淡的黃筆觸,而他所呈現的陰影是程度不一的淡紫色線條。因此,畫面柔和寧靜,雖然沒有任何人物,卻又呈現生動活潑的情境。
莫內將這幅畫送到巴黎沙龍,但評審認為陰影的描繪違反古典美學理論,而予以淘汰。在當時,沒人能預見一個劃時代的新畫派就此滋長,蔚然成形。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1] 夏爾・格萊爾(Charles Gleyre, 1806-1874),長住於巴黎的瑞士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