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竇加要以樂團演出為背景,為他的音樂家朋友德茲黑・狄歐(Désiré Dihau)畫個人肖像,但後來他改弦更張,決定畫樂團的演奏即景。狄歐是巴松管演奏家,妹妹是鋼琴家,他們倆也是竇加父親奧古斯特寓所沙龍的常客。在上一幅畫《聆聽巴甘茲彈唱的父親》場景的那個晚上,狄歐兄妹也在場。

歌劇院裡,管弦樂團的演奏區在舞台下方,比前排觀眾席低的空間,以免擋住觀眾欣賞舞台表演的視線。此外,這個區域圍起一面與舞台外緣平行的牆,圈住樂團,讓樂音的流動不掩蓋台上的演唱者的歌聲,順暢地整合傳送到整個歌劇院。
這幅畫既然以狄歐為主角,竇加索性動了手腳,把這道牆降低,我們得以看到演奏者完整的上半身;同時,他把巴松管的位置,從樂團的中心位置——約夾在中提琴和銅號樂器之間——搬到了樂團旁邊,畫面的前排,讓觀者看到主角的輪廓。
除了狄歐,竇加也把其他的朋友畫了進來。譬如在左上角包廂裡的是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和鋼琴家艾曼紐・夏布里耶(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班牙狂想曲》。夏布里耶住家與馬奈相鄰,和當代畫家也多有來往,收藏許多當代畫家的作品,如馬奈、塞尚、莫內、雷諾瓦等等。馬奈的《女神遊樂廳的吧台》,就懸掛在他家鋼琴後面的牆上。樂團後面,緊鄰舞台角落,留者捲曲頭髮和落腮鬢鬚的,據信就是巴甘茲。[1]
歌劇院樂團和純管弦樂團的不同之處,在於必須密切搭配台上聲樂家和舞者的節奏。由於舞台上不免發生忘詞、跳詞、動作閃失、接點跳脫、道具移動等失誤,而台下管弦樂團團員視線無法看到整個舞台的情形,只有靠指揮統合台上台下的演出節奏,因此團員必須戰戰兢兢,全神貫注地盯著指揮的手勢演奏,一如畫面流露的緊張氣氛。
竇加曾經說過,他從來沒有一幅隨興勾勒或神來之筆的作品,全都是不斷藉著研究前輩的畫作,繼而思考、練習素描、構圖、佈景、上色的結果。以此畫為例,他讓狄歐成為主角的方法是精密的構圖:畫中展露完整的巴松管,凸顯狄歐為主奏的角色;畫面右邊低音提琴的琴旋頭、舞台前緣、左邊大提琴所圍起的夾角區域,是肖像主角的所在;他頭頂上方,芭蕾舞者腳下的燈光,烘托狄歐凝神吹奏的表情。
既然介紹有關管弦樂團的主題,又提到夏布里耶,何不一起來欣賞他的《西班牙狂想曲》!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1]Jean Sutherland Boggs, Douglas W. Druick, Henri Loyrette, Michael Pantazzi & Gary Tinterow (1998). Degas (p.161).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