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馬奈 / 撲朔迷離的女神遊樂廳吧台(上)】

映折萬象 巴黎夜總會

這是馬奈生前最後一幅大型作品,也是藝術史上,最撲朔迷離、耐人尋味的畫作之一。

女神遊樂廳( Folies-Bergère[1] 是巴黎第一家大型卡巴萊(Cabaret),在寬闊的廳堂裡,設有樂團、芭蕾、歌舞劇團、特技雜耍等的娛樂演出,並提供客人餐飲和跳舞等服務;卡巴萊也是尋芳客的流連之地。它成立的時間比同類型的黑貓(La Chat Noir)和紅磨坊(Molin Rough)早,為歐陸夜總會的濫觴[2]

女神遊樂廳內部的空間設計,以舞台為起點,緊鄰舞台下方的是樂團演奏區,而其外圍的空間可設宴席,也可作為舞池;一般觀眾席設在上層,環繞舞台築成馬蹄形階梯座台。吧台就設在馬蹄形走道盡頭,靠近舞台區域的兩端。

女神遊樂廳吧台(法:Un bar aux Folies Bergère / 英: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
馬奈(Édouard Manet)油畫
1881-1882, 96 cm × 130 cm
倫敦 科陶德美術館藝術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London)

《女神遊樂廳的吧台》主角是兩手撐在大理石檯面的女侍。她穿著極合身的七分袖黑色絨質禮服外套,鏤空敞開的領口呈鐘形狀,露出前胸。在這個地方,設計師刻意堆疊裝飾,營造卡巴萊的歡樂氣氛:她的頸部戴著黑色絲帶繫起的金色鎖墜,胸口上方別著飾花,也有掩飾乳溝的的目的,鐘型領口和七分袖口鑲有白色蕾絲織邊,作用類似玫瑰花束周圍的滿天星,襯托女侍迎賓的喜氣。

大理石檯面上,有透明瓶身的粉紅葡萄酒(或石榴糖漿)、紅三角標籤啤酒[3]、香檳和橄欖綠瓶身的蒸餾酒。此外,女侍手邊有一盤橘子和插在水杯的花。

女侍的身後有面大鏡子,鏡子上反射大理石檯、酒瓶以及女侍對面的觀眾席。鏡面作為吧台設計的元素,經常可見,用以烘托琉璃、吊燈、美酒、杯光錯影和時尚繽紛所交叉呈現的鎏金時光。

馬奈安排的這面鏡子,也讓我們看見女侍眼中喧囂廳堂的畫面:橫穿畫面中間、滾著金色花紋飾條的白色圍牆,區隔出樓上觀眾席以及樓下舞台、樂團和宴席層的空間;畫面左上角,有特技演員踩登在高空鞦韆的雙腳;觀眾席前方、靠近圍牆區域是包廂座位,一位戴著手套的貴婦,手持望遠鏡朝舞台方向瞭望。從特技演員的位置和貴婦注視的方向,我們可以判斷這個吧台位於馬蹄形觀眾席的右端。

《女神遊樂廳的吧台》的畫面,看起來是那麼合乎邏輯地展現巴黎燈火輝煌、歌舞昇平的燦爛壯闊。只是,細看畫面左邊的酒瓶位置,緊靠在女侍這端的檯面邊緣;但到了鏡中,怎麼跑到檯面的另一端?此外,鏡中背對畫面的女侍和趨前的顧客怎麼會在畫面的右側?

我做了一個實驗,如果吧台的鏡子不只是單一平面,而是呈ㄇ字形,也就是說,顧客和女侍都在鏡子包覆的吧台區,那麼人物的影像確實會在旁邊的鏡子出現。正後方和左側的鏡子當然也會有兩人影像,只是馬奈為了聚焦畫面,捨去不用。鏡中酒瓶的位置,也可同理可證。

儘管我們想出各種方式來合理化畫面的邏輯,但仍疑點重重⋯⋯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繁星巨浪》張志龍著,布克文化,九月十五日出版。

[1] Folies-Bergère 法文的字面直譯為瘋狂牧羊女,名稱取自它臨近街名rue Bergère。

[2] 女神遊樂廳成立於1869年,而黑貓和紅磨坊則分別於1881年和1889年開幕。

[3] 英國啤酒Bass Al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