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浪漫主義」的風起雲湧 德拉克洛瓦(一)】

時代背景

在安格爾逐漸成為新古典主義美學的掌門人之際的十九世紀上半期,法國出現一股新興的反動勢力,挑戰「學院美學」的主流價值。 這股新的運動,或許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舊的封建貴族體系和宗教思想權威逐漸崩解,人民的智識漸開,價值觀逐漸多元化有關;同時,隨著工業革命的席捲,科技的演變日新月異,雖然物質生活看似提升,但舊時代的純樸穩定不復,精神的空虛感有增無減。面臨這千百年來的巨變,人的心靈寄託不再是神在世間的指定傳人——教宗或君主,人們轉而關注與自己一樣不完美、有缺陷的凡人。他們開始對當道產生叛逆之心,反省存在的意義;順著熱情與理想的驅動,追尋獨特的人生體驗。此時,有兩位如夢似幻的人物成為年輕人效法的偶像,撼動長達一兩個世紀。

少年維特

十八世紀時,二十五歲的歌德[1]以自身成長經歷寫出《少年維特的煩惱》。書中敘述一位年輕人維特來到純樸的村莊,愛戀已有婚約的女人,為了能繼續見到她,他也和她的未婚夫交好,結為朋友。後來,因受不了無法結為連理的痛苦糾結,離開家鄉到遠方工作,卻又難忍職場的呆板枯寂。當他回頭尋找舊愛,卻發現女方已婚,並誓言不再願意有曖昧的關係。維特無法接受僅有的幸福追求,竟墜入失落的深淵。最後,他穿上女生曾經碰觸過的衣服,舉槍自殺。此書一出版,整個德國,甚至許多西歐地區的年輕人都為之瘋狂。

9789863022534
《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約翰·沃夫岡·歌德,1774年出版。

詩人拜倫

8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理察・威斯托爾(Richard Westall)作品 1813, 91.4 cm x 71.1 cm 倫敦 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十九世紀初,英俊瀟灑的英國詩人拜倫[2],在文學上有極高的成就。他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包括:複雜雙性戀關係,為家鄉受壓迫的勞工發聲,壯遊東南歐的經歷,目睹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壓迫,甚至還加入希臘對抗鄂圖曼土耳其的獨立戰爭等等,都一一寫入他的詩集。最後,拜倫病死在希臘戰場上,不僅讓希臘政府為這位英國友人舉行國葬,他多彩多姿、桀驁不馴的的一生,更成為歐洲年輕人崇拜的偶像。

在大環境劇變之下,不論是虛構的維特或是充滿夢幻事蹟的拜倫,其多愁善感,撫慰了與當道想法不同,與傳統社會格格不入的年輕中產階級。他們透過死亡對抗無可撼動的冷酷現實,積極與心中不可磨滅的理想對話;他們前仆後繼地以文學和藝術的叛逆形式,表達對傳統、體制和強權侵略的不滿,對科學和文明進行反思,從帝國主義的加害者身分逐漸覺醒,開始重視自身感受的獨特性。這股運動,就是浪漫主義(法:Romantisme / 英:Romanticism)。它自十八世紀末延續燃燒至二十世紀,成為年輕人嚮往追求的成長歷程。

歐仁・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正是在這個世代裡成長的畫家。他曾隨養父旅居英國,目睹工業革命帶來的巨變,先後接觸莎士比亞和拜倫作品,並以其文學題材來從事創作。尤其,當拜倫投入希臘的獨立戰爭後,他便描繪戰爭所帶來的悲壯殘酷景象,引起世人對希臘的關注。然而由於畫的景象只有慘絕人寰的死亡景象,並未獲得好評。不久,德拉克洛瓦再度以拜倫的詩,創作   〈薩達那培拉斯之死〉,成為詮釋浪漫主義的巔峰之作。下週六我們來聊這幅鉅作。

本文摘自《繁星巨浪》: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繁星巨浪》張志龍著,布克文化,九月十五日出版。
《繁星巨浪》張志龍著,布克文化出版。

[1] 約翰・沃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文學家兼政治家。重要著作有《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

[2] 喬治・高登・拜倫(George Gorden Byron, 1788-1824),英國詩人,革命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