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問題經常在周遭出現。即便是經常接觸藝術的我,在看過一些當代作品後,也時有頭昏腦脹的感覺。
且讓我簡單釐清一下藝術年代的定義。一般來說,現代藝術指的是,十九世紀中期在法國興起一股反抗官方學院藝術的獨立創作運動,前衛藝術家們不想在受控於學院美學的規範與品味,不再全盤沿用前人技法;他們要畫當下的事物,抒發個人感受與想法,藉由藝術探索探索新的可能。馬奈、印象派(如莫內、雷諾瓦)、後印象派(如梵谷、高更、塞尚),一直到馬諦斯、畢卡索等,都是現代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而他們之後的藝術,或者活著的人所創作的作品,稱為當代藝術。
其實,我們都能接受抓住稍縱即逝時光的印象派作品,也喜歡迸射個人熱情的梵谷繪畫。多數人會覺得頭痛的,是所謂的「二十世紀藝術」。一般咸認畢卡索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發展的流向;而二十世紀藝術流派蔓延廣闊,知名藝術家及代表作品也如滿天星空。因此,要探二十世紀藝術,必須從畢卡索開始。
藝術欣賞門檻
但如同我在上一篇【作者給問嗎?】提到,畢卡索是個集大成而後開創的天才藝術家,因此我必須先介紹完十九世紀藝術,才能領略畢卡索的作品,進而跨入二十世紀。這也正好帶出二十世紀藝術讓人頭痛的第一個原因——它有一定程度的欣賞門檻(或障礙),因此觀者必須粗備相關知識與時代背景。這是我動念寫《繁星巨浪》的原因之一。
創新是核心
再者,對多數人來說,藝術「理應」賞心悅目,有裝飾性功能;畫面有故事性或人生的關照,帶給我們聯想和啟發。總之,藝術應讓人覺得舒服,傳達知性與感性的經驗。弔詭的是,自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偉大藝術家的創作幾乎毫無例外的讓當代人感到唐突、不舒服,甚至被美學大師或藝評家斥為不入流,糟蹋了藝術。但過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卻非常喜愛當初遭人排斥的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作品。這代表藝術的創新極其困難,前衛藝術家必須耐得住寂寞,因為有時需要一代甚至好幾代人與文化的磨合,他們的作品才會為人接受。
藝術的獨立性
而且,自現代藝術運動開展以來,藝術的「故事性」已不再是前提。就繪畫而言,色彩、色塊、線條等本身可以獨立呈現自身的語彙。至於「舒不舒服」「美不美」「是否寓教於藝」「是否符合世俗道德」等議題,就不是藝術家關心的議題;選擇什麼主題,如何有效表達創作理念,展現新的藝術形式才是藝術家的任務。
這裡列的兩張畫都畢卡索的作品。左邊是他第一任妻子歐嘉的肖像,當時畢卡索已從事立體派的創作,不再畫擬實寫真的作品,但可能一方面為了討好妻子,另一方面展現他可以像神級肖像畫家安格爾一樣,施展精湛高超的技藝,而畫出這幅古典風格的肖像畫。

右邊則是他的情婦,瑪麗-泰雷茲,一幅揉合鮮豔色彩的立體派作品。我無法詳述立體派的背景,我們兩年之後會走到畢卡索的大門口。在此,我簡述此畫的輪廓,請讀者耐著性子讀完這段描述。也許讀完無法理解箇中內涵,但我保證如果一路閱讀這個專欄,屆時各位會覺得水到渠成。
《鏡前的女孩》裝飾著繽紛色彩的阿拉伯紋飾,瑪麗-泰雷茲的身體也填滿各種對比的顏色。在左邊為實體,右邊為幻鏡的安排下,畢卡索以粗實而簡化的圓弧幾何構成她的身形,以橫條紋象徵X光顯像的骨骼支架,展現童趣的清新感。
瑪麗-泰雷茲的頭,有兩個面向,透過畢卡索的巧妙組合,她同時朝著畫面右方的直立鏡,觀察鏡中的自己;也朝著觀者右邊的眼際看,引領我們入畫。瑪麗-泰雷茲的手,做出攬鏡自撫的姿態。惟鏡中人的色彩較為灰暗深沈,是暗示鏡子投射內在的情緒,抑或夜晚卸妝後的真實面貌?在《鏡前的女孩》,畢卡索讓實體與幻境交流,延續立體派虛實互動的精神。
觀者不必喜歡這幅作品,但畢卡索之所以成為二十世紀繼往開來的偉大藝術家,絕不是因為他跟安格爾畫得一樣好,而是他往前開創了新的繪畫領域。
《繁星巨浪》已經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